夏季是阳气易流失的季节,中医强调通过食疗与艾灸补充阳气。紫苏姜米茶作为补阳驱寒的食疗方,结合生姜的辛散温中作用和紫苏的祛湿化浊功效,配合炒米吸附湿气,能缓解腹泻腹痛、改善脾胃阳气不足。生姜暖胃驱寒的特性可化解冷饮导致的胃寒,紫苏行气和胃则有助于缓解积食腹胀。
穴位补阳以艾灸大椎穴和命门穴为核心。大椎穴作为诸阳之会,艾灸此穴可双向调节体温,缓解体寒或发烧症状;命门穴温肾阳,针对命门火衰的体质,艾灸可增强先天肾阳,改善水肿、畏寒等问题。案例显示,配合附子理中丸外敷与艾灸命门穴,能有效提升阳气,消散体内寒湿。
夏天顺应阳气生发规律,通过大椎穴通督脉化体表寒湿,命门穴充实肾阳,为冬季养肾奠定基础。日常可搓热双手温敷后腰,辅助补阳。食疗与穴位结合,可达到“补阳不燥、祛湿不伤阴”的效果,帮助维持体内阳气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