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近期推出“滴滴轰炸计划”,允许乌克兰民众通过扫码加入特定电报群,向俄军支付费用并提供攻击目标坐标,俄军则视情况派遣无人机实施打击。这一行动引发广泛讨论,部分乌克兰民众主动参与,甚至将目标锁定为本国征兵站,凸显民间对乌政府征兵政策的不满。
乌克兰征兵站近年因强制征召适龄男性(18-60岁)成为民众愤怒的焦点。执法部门频繁在街头“拉壮丁”,导致大量男性被直接送往战场,许多家庭因亲人音信全无而积怨。此前已有民众以自杀式袭击报复征兵站,此次通过“打赏俄军”提供目标坐标的行为,进一步暴露征兵政策引发的深恶痛绝情绪。
乌军因长期战争面临兵力枯竭危机,十轮征兵后适龄兵源近乎耗尽,甚至出现少年兵、老年兵及女兵填补空缺的局面。美国副总统万斯曾指责乌政府过度征召,泽连斯基亦因此陷入舆论困境。民众对征兵站的极端反抗行为,反映出民间反战情绪持续升温,若战事延续,恐加剧社会动荡。
俄军利用无人机打击乌境内目标的战术,虽被质疑为“敌国军事对抗升级”的魔幻手段,但其与部分民众的“合作”现象,客观上暴露了乌克兰内部矛盾。分析认为,俄方行动更多是心理战策略,资金打赏未必直接影响攻击决策,但该事件已成为俄乌冲突中复杂民意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