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祭扫作为一种新兴祭奠方式逐渐普及,其打破时空限制的特点受到关注。然而,行业乱象频发,包括虚拟祭品价格虚高、香火排行榜诱导充值等争议问题。部分平台因审核机制不完善,未要求用户实名认证,导致恶意创建活人纪念馆等侵权事件发生,严重侵害当事人肖像权、姓名权等人格权,并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以厦门思明区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为例,某平台因未核实用户提交的逝者信息,导致一名在世的女性被虚构死亡原因并公开祭奠,访问量超4.3万人次。法院认定平台因未履行审核责任且缺乏实名认证,需承担侵权责任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行为不仅违反《民法典》对人格权的保护,还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
针对行业乱象,民政部正推动制定网络祭扫行业标准,要求平台需取得资质并与用户签订协议,同时强制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新规虽为行业标准,但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现有法律,有望强化规范效力。专家建议,平台需严格审核注册信息,及时处理侵权投诉,权利人则应积极收集证据,通过诉讼或协商维护权益,必要时可追究平台与侵权人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