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多地中小学推行春假制度,通过灵活假期时间调整将清明、五一假期延长,形成连续五天至九天的中小学春假安排。湖北利川等地已连续三年实施春假,组织学生参与自然观察、红色教育等假期社会实践机会,强化生态保护意识与历史认知。政策层面,自2013年起多个文件提及探索春秋假政策探索,鼓励结合地域特色设计劳动教育、研学活动等内容,推动现代教育理念转变。
从农忙假转型实践到现代春假,教育目标从单一劳动转向培养“完整的人”。春假期间,学生通过接触自然、社区实践等自然主题研学资源,促进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浙江杭州等地推出街道托管服务创新,利用西溪湿地、科技主题馆等资源,缓解家长带娃难题,同时满足假期消费动能释放需求。
尽管春假为教育注入活力,但也面临春假与升学平衡的挑战。专家建议将生物观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内容纳入课程学分,并鼓励社会资源提供低价研学项目。政策制定需兼顾教育赋能与消费促进,通过重构学习场景实现“放假不减质”,推动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真实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