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传统汽修行业面临萎缩现状。江苏泰州、广东等地汽修厂业务量下降超50%,主因新能源车企通过质保政策限制第三方维修市场,要求保养和售后必须在4S店完成,导致传统汽修店难以接触新能源车维修业务。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售后保养周期更长、成本更低,进一步压缩传统燃油车维修需求。
新能源车维修门槛升级成为行业转型核心挑战。由于三电系统(电机、电池、电控)涉及高精度技术,维修需专业资质和新型设备更新支持。海口、江西等地汽修店尝试转型,但面临技术壁垒挑战,如维修数据封闭、工艺安全风险(如电池爆炸隐患)及高额设备投入。部分从业者通过考取低压电工证、学习新能源维修资质探索出路,但转型成本与回报不成正比的问题依然突出。
汽修行业人才缺口矛盾日益凸显。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预计达103万人,其中售后服务人才占80%。传统汽修工因缺乏三电系统知识和智能网联技术,转型困难。尽管职业培训机构与院校加强新能源维修专业培训,但培养周期长、学历要求高,短期内难以填补缺口。部分企业通过高薪招聘新势力品牌技师或校企合作培养实习生,但仍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行业洗牌趋势下,职业转型案例与政策调整成为关键。武汉李培伟等从业者通过自学电控技术转向新能源维修,但技术迭代快、资料获取难仍是普遍痛点。专家建议通过传统技工再培训、设备标准化升级及校企合作重构行业生态。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3140万辆,提升维修人员技能水平、完善资质认证体系将成为突破瓶颈的核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