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明确构建覆盖全学段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南提出分学段差异化教学方案:小学阶段侧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强化技术原理应用,高中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同时强调防范学生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禁止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作为作业答案。
湖北省作为教育数字化战略试点省份,积极探索AI与基础教育融合。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通过人工智能教室开展火星车救援项目,学生利用VR设备沉浸式学习并完成3D建模任务;智能体育设备实时采集学生体能数据,精准推送个性化训练方案。随州小学生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创作原创动画短片,展现AI赋能艺术创作的实践成果。目前全省41所学校建成数字立体教学空间,推动个性化学习与创新实践。
为保障技术应用规范性,指南要求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单制度,严禁输入敏感数据,强化教师引导职责。通过AI协作型作业设计、课堂答辩等评价创新,培养学生对AI生成内容的批判性思维与甄别能力。家校协同普及AI工具的科学认知,明确“三不原则”:不直接完成创作性作业、不输入隐私数据、不盲目信任生成内容,确保技术为教育赋能而非替代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