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播微短剧因使用谐音梗影射现实企业及高管引发争议,例如《裁员后我的美女总裁求我复职》中“疼原集团”“于强东”等名称,以及《辞职后我不再回头》中“华为集团”桥段,均被质疑存在企业碰瓷法律风险。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多部微短剧因类似操作被下架,凸显谐音梗侵权争议与短剧法律风险分析的紧迫性。
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行为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涉及企业名称权侵害或名誉权损害,若涉及商业秘密或隐私则构成更高阶侵权风险。2023年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但蹭热点、低俗化现象与短剧流量密码争议持续存在,部分制作方通过擦边内容快速回收成本,加剧行业乱象。
针对短剧低俗化现象与侵权风险防范需求,监管层已出台政策引导内容升级,要求建立短剧内容审查机制。从业者反映,微短剧行业规范发展需平衡商业利益与创作质量,部分团队正尝试提升制作成本转向精品化路线,如单剧投资突破百万元级,试图摆脱对碰瓷热点的依赖。
行业内部呼吁通过微短剧市场监管措施强化合规意识,例如前置审核、明确法律底线。演员与导演群体亦提出需重视内容深度,避免过度依赖情绪刺激套路。数据显示,2024年底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市场亟需在规模扩张与品质提升间寻找平衡点,推动短剧行业规范发展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