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消费者利用AI技术伪造商品瑕疵图片骗取退款的行为引发热议。部分商家在社交平台曝光虚假索赔案例,AI生成的图片存在逻辑漏洞或残留水印,涉及食品、生活用品等低价商品。专家指出,此类行为涉嫌违反《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诚信原则,金额较大可能构成诈骗罪,小额纠纷则属于民事欺诈范畴。
针对平台审核义务,法律专家强调电商平台需履行内容审查和争议调处职责。若因审核疏漏导致商家损失,平台需与恶意消费者共同承担赔偿责任。目前部分平台已升级审核机制,例如要求买家提供多角度照片或强制使用APP内拍摄功能,以减少AI造假风险。
监管部门建议通过完善AI技术相关法规、强化生成内容标识规范、加强技术监测等手段遏制乱象。《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于9月实施,明确要求AI生成内容需标注来源,但违规后果尚未明确。商家则通过留存封装视频证据、提高退款审核门槛等方式应对风险,同时呼吁优化消费者与商家间的信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