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天性”作为人性本善的根源,认为人天生具备仁义礼智的“四端”,而“性善说”的形而上根据源于“义理之天”。性善的本质在于天赋予人的道德潜能,通过“知性知天”的修养,人可回归与天相通的“天性本源与四端”。
孟子思想隐含“神秘主义万物一体”的倾向,主张“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通过消除人我界限,可达到“万物一体境界合一”。这种神秘体验不依赖唯心论宇宙观,而是通过道德实践实现个体与宇宙精神的合一。
在修养方法上,孟子强调“强恕而行”以“求仁”,主张通过“修养方法强恕求仁”消除私欲,恢复本心。此过程需渐进积累,避免急迫或停滞,最终使“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天地,形成至高的精神状态。
“浩然之气”体现为“大丈夫至德境界”,即个体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刚正不屈的人格。通过“配义与道”的修养,人可达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境界,实现与“义理之天”的完全契合。这一思想为宋儒哲学提供了形而上与伦理实践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