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张反对功利主义,认为仁义道德源于人性内在的“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而非出于利益考量。他强调“四德”(即仁义礼智)是人性自然发展的结果,其践行应以道德自觉为前提,而非追求功利效果。尽管道德行为可能带来社会利益,但孟子认为这些仅是附带结果,正如艺术创作的本质是表达理想而非取悦他人。
针对功利主义的弊端,孟子未详细区分公共功利与私利,但其通过驳斥墨家“节葬短丧”的主张彰显反功利立场。他提出厚葬久丧并非出于功利目的,而是源于孝子“敬于本心”的情感需求,强调儒家伦理重人伦情感而非社会效用。墨家则从功利角度主张简化丧葬,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孟子以“狐狸食亲尸”的寓言说明,若丧葬仅追求形式功利,将背离人性本真的情感表达。儒家厚葬伦理观的核心在于通过仪式强化道德情感(如忠孝),而非计算利益得失。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将道德内化于心的精神特质,与墨家工具化的功利论形成根本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