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边疆危机与战略抉择
同治年间,新疆面临多重危机:阿古柏勾结奥斯曼帝国侵占南疆,沙俄趁机渗透伊犁地区。清政府因国力衰弱陷入“海防”与“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认为其地瘠民贫且防御成本过高;左宗棠则力主塞防并重,强调新疆对蒙古和京师安全的战略意义,并驳斥李鸿章的“新疆平吉论”,最终说服清廷支持西征。
左宗棠军事部署与关键战役
1876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统筹新疆军务。他启用刘锦棠等将领,采取声东击西战术,避开干旱大道,突袭乌鲁木齐并迅速收复北疆。次年春季,清军分三路南下,攻占达坂城、吐鲁番等要地,瓦解阿古柏防线。阿古柏暴毙后,其残部内部分裂,清军乘胜追击,于1877年收复南疆东四城,次年攻克喀什噶尔,仅剩伊犁仍被沙俄占据。
历史评价与边疆收复意义
左宗棠通过灵活军事策略和坚定抗敌意志,成功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为晚清腐败政治中罕见的外战胜利。梁启超誉其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其行动不仅保住160万平方公里国土,更强化了西北边疆与中原的战略纽带。左宗棠的“塞防”主张和抗外敌胆魄,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象征性人物,至今仍被视作民族英雄与晚清军事史上的重要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