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建立初期,因八旗军兵力有限且需应对南明政权与义军反抗,不得不倚重明朝降将镇守南方,形成了以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为核心的“三藩”势力。其中,吴三桂军事力量规模最为庞大,拥兵十余万,成为清廷忌惮的隐患。康熙十二年,清王朝根基稳固后推行削藩政策背景,试图收回地方兵权,直接引发了三藩之乱。
吴三桂起兵初期占据半壁江山,但因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势力且战略保守,逐渐陷入孤立。清廷通过调整军事布局,强化北方八旗军布防并分化三藩联盟,使吴三桂势力陷入消耗战。至康熙十七年,其余藩王投降,吴三桂困守云南,兵力与物资殆尽。为挽回颓势,吴三桂晚年仓促称帝,但因准备不足、礼制混乱,未能凝聚人心,反而加速了内部瓦解。
三藩之乱失败原因与其战略决策密切相关:吴三桂未能在清廷根基未稳时扩大战果,后期又逆历史潮流强行称帝,导致众叛亲离。康熙凭借稳定的统治体系与军事调度,历时八年平定叛乱,最终巩固了清王朝的统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