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援引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于9月30日冻结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全球运营,暂停中方高管职务并托管股权。这一决策被视为美国推动的“股权连坐制”延伸,意图通过盟友制裁中国海外资产,引发产业链主权争夺战升级。
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10月4日,承担全球70%车规级芯片封测的东莞工厂停止向欧洲发货,数亿美元芯片滞留保税区,导致欧洲汽车制造商面临车规级芯片供应危机。10月9日,商务部发布稀土供应链审查新规,直接针对阿斯麦光刻机核心部件所需的稀土永磁材料,强化对关键资源的控制。
安世半导体事件暴露荷兰政府决策误判。荷兰虽掌握法律控制权,但产业链实际控制权依赖中国封测产能。安世中国区10月19日宣布与荷兰总部切割,启动独立运营,切换供应链至中芯国际并采用国产EDA工具,使荷兰法律手段失效。欧洲汽车业因库存仅维持数周,若供应链断裂持续三个月,将面临200亿欧元损失,且短期内无替代产能。
深层矛盾源于全球化退潮期下的地缘博弈升级。荷兰作为零纵深贸易体,误判中国维护产业主权的决心,试图以政治手段干预商业问题,却忽视产业链的复杂性和中国技术替代能力。此次事件标志着中美欧竞争从关税层面转向制度规则与产业链主导权的深层对抗。中国近期会议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凸显应对风浪的战略定力与历史主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