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第七十一集中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大治国理念,认为过度标榜仁义会导致尔虞我诈的社会乱象,而摒弃巧诈与私利才能回归根本。他主张通过“少私寡欲”的修养原则,减少人为干预,使百姓自然淳朴。
庄子《胠箧篇》以“大盗盗国”暗喻春秋诸侯的倒置行径,呼应老子对“绝巧弃利”哲学基础的阐述。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素”如白纸般的思想纯粹,与老子“见素抱朴”的生命境界相通,均倡导去除后天矫饰,保持天然本性。
佛家禅宗“不思善恶”的修心观与道家“少私寡欲”的处世态度形成对比。老子认为,真正的修道应如“大英雄本色本质”,不刻意标榜德行,而是以自然朴素待人接物,哭笑皆发乎本心。这种“绝圣弃智治国理念”旨在消除虚伪功利,回归“减俗饱腹”的简朴生活,最终实现天下太平与个人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