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在解读《老子》第十九章时指出,老子的核心主张并非否定“仁义道德”,而是批判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对“圣人”和“智慧”的过度标榜。他强调“绝圣弃智”的哲学主张,认为当权者以“仁义道德”为名行操控之实,导致“民利百倍”的虚假繁荣与社会动荡。
通过对春秋战国乱世的分析,作者揭示当时文化变乱与人才辈出的矛盾现象。尽管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以谋略消弭战争二十余年,但其权术本质仍暴露了“仁义道德虚伪批判”的历史问题。老子痛斥这种用高尚口号掩盖权力争夺的行径,认为其加剧了社会变乱文化根源。
文中进一步联系历史哲学代价反思,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圣人标榜社会危害”的普遍性。孔子编撰《春秋》虽为后世提供镜鉴,但乱世催生思想家的代价过于沉重。老子主张回归质朴,反对以智巧治世,认为“绝圣弃智”才能避免“尔虞我诈”的恶性循环。
最后,南怀瑾对比老子与孔子思想的统一性,强调二者皆关注社会秩序,仅表达方式不同。老子对“苏秦张仪纵横策略”等权谋的否定,实为呼吁将乱世导回正途,而非彻底否定道德伦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