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与青年围绕“为自己而活”与“他人期待”展开辩论。青年主张人的价值需通过认可欲求实现,认为这是摆脱自卑的关键;哲人则指出,过度依赖认可欲求的束缚会导致行为失去内在意义,例如若善行仅因无人赞扬而中断,便落入赏罚教育陷阱——即行为动机被外部评价主导,失去自主性。
哲人批判以社会性地位的虚妄为目标的生存模式,强调名利与幸福并无必然关联。他提出课题分离解决矛盾的方法:个体只需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他人评价属于独立课题。青年质疑完全抛弃认可欲求会瓦解社会纽带,哲人则认为真正的独立个体的共鸣连接,应建立在彼此人格独立的基础上,而非讨好妥协。
心理咨询室的压力源案例显示,多数心理问题源于被外界期待压垮,而非自我选择。哲人进一步阐释,生命主权的自我宣言并非自私,而是拒绝成为他人剧本中的提线木偶。辩论最终揭示:停止为他人期待表演,以真实姿态建立与世界的联系,才能避免陷入自我迷失的焦虑循环,实现更深刻的生存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