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仍存在显著不足。当前,中国虽主张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并提出改革论作为主要路径,但其实际行动仍以接受现存国际标准为主,例如2014年宣布采纳IMF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推动经济数据透明度提升。这表明中国正通过参与现有体系逐步融入国际治理阶段,但距离真正承担全球治理责任仍有差距。
在全球化议题上,中国与欧美态度形成对比。中国学者普遍缺乏对全球化的理性批评,更多表现出情绪化支持,这与欧洲客观看待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态度形成反差。这种差异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结合,使得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被深度接纳,而全球治理被视为管理其外部性的工具。
中国近年发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经济机构,强调其并非与现存国际金融机构分庭抗礼,而是作为国际金融补充机构。然而,中国方案政治意愿与实际能力之间存在缺口,尤其在提供不同于西方的全球治理方案方面尚未形成突破。与此同时,美国通过多边机构建设维持霸权治理模式,中国虽参与其中,但更倾向于通过改革现存国际秩序来扩大话语权。
当前全球治理面临挑战,欧美转向双边和小多边安排削弱多边主义,而中国在现存全球治理消退期选择加入,其长远影响尚不明确。中国领导人提出完善国际金融体系并提高新兴国家代表性,但实践层面仍需平衡国际治理实践阶段与全球治理目标之间的矛盾,同时应对国内对全球化负面影响讨论不足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