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居正夺情事件中,围绕夺情起复争议,士大夫阶层出现明显分化。耿定向、周友山等人基于儒家经权思想辩论,主张以国家大局为重,支持张居正夺情留任,认为其“以孝作忠”符合社稷利益。他们通过舆论批判与支持的双向活动,为张居正营造有利的政治氛围,强调改革新政对稳定政局的重要性。
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面对权力斗争与师生恩义冲突,既要应对门生张元忭等人的道德洁癖,又需平衡与高拱、徐阶等前首辅的关系。他通过提拔马自强、申时行等温和派官员巩固内阁,并借助万历皇帝信任掌握决策权。离京归葬期间,万历特赐密奏权,确保张居正改革新政得以延续。
反夺情派士大夫则以纲常名教为由,抨击张居正违背礼制。明代政治派系斗争中,反夺情官员通过直言敢谏博取清名,甚至遭受酷刑仍自诩“文人铮骨”。这种矛盾暴露了儒家思想在实践中的割裂,部分士大夫偏离“治国平天下”的初衷,转向道德表演。
张居正返乡途中,地方官员极尽逢迎,其奢华仪仗与地方接待引发争议。途经河南时,他探望政敌高拱,展现复杂政治关系。最终,张居正改革新政虽推进了边防与财政改革,但其专权形象与师生关系破裂,成为历史评价的焦点。清代袁枚等学者从夺情事件剖析明代士风虚浮,认为党争加剧是明朝灭亡的隐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