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Part4 詹宏志|远方的鼓声:古城的召唤

主播: 大方9d8fc7
最近更新: 2018-09-04时长: 23:59
2018大方文学节 | 旅行与叙事:我的文学漫游记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谢谢大家。也要谢谢中信创办一个文学节,让我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见面。今天很特别的有18位作者都来到这里,讲的题目都跟旅行相关,可见旅行的这个题目已经变成社会很重要的一个成份或者很重要的一个存在。有时候我也忍不住,我看到办公室里的年轻伙伴,他们要请假存钱去旅行。找到机会问他们说:“为什么要旅行呢?你为什么要花这个时间,花这个钱去旅行呢?”有的年轻朋友跟我说:“我们每天都做一样的事,有点累和厌烦了,所以我要去旅行,因为休息是为了要走更长的路。”


但旅行有休息吗?如果你去自助旅行,你得跟各种环境搏斗的,你要费很大的力气。你去参加旅行团,我的大陆朋友告诉我:“起得比鸡走,跑得比马快,吃得比猪坏。”旅行很辛苦的,旅行回来风尘仆仆,有时差,筋疲力尽,休息完了真的需要一点休息。如果旅行花了劳动,你如果有收获,比如说你赚了钱,好像也不是这样的。如果你去旅行,你要存钱,你可能要借钱,可能花尽你的积蓄,弄空你的行囊,你回来并没有因为旅行得到更多的财富。看起来旅行比较大的收获是疲劳跟贫穷。


那为什么你还要去呢?为什么还给旅行这么高的评价?你觉得你去的旅行都是值得的。我相信旅行对你们一定是值得的,只是告诉我“休息是要走更长的路”,那一定是说错了,只是听来的,并没有真的想过为什么要去。我是一个好奇的人,我对旅行史很感兴趣,很想知道那些历史上厉害的旅行者,伟大的探险家,他们到底想的什么,他们到底怎么解释,为什么去那里?我试试看,找两位,刚才把投影交来的时候得到一个讯息,演讲只有15分钟。把我每一张投影都要讲一个钟头,我大概要讲12个小时。


这是其中一位非常伟大的旅行家。我心目中最伟大的旅行家叫李察·柏顿。19世纪的人物,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旅行家,他去过很多地方,他在印度旅行,化装成穆斯林进了麦加玛蒂娜(音),他在非洲旅行去了坦桑尼亚,去寻找尼罗河的源头,又是第一个踏足东非的人。在东非他曾经受到一次当地的土著攻击,有一次长矛刺穿他的脸颊,这个图有点美图的效果,把疤修饰了一下。他在坦桑尼亚丛林里面寻找阿拉伯人传说中的大湖的时候,非常的辛苦,非常的艰难,用当地的木头做成独木舟,沿河而下。写信给英国的朋友,他说:“在河流的千里之上用挖空的木头出发,安返的希望近乎渺茫,活着回去的机会很少。我问自己为什么要来呢?我听到的回音说,“Damn fool, the devil drives。”是魔鬼驱使你,就是鬼迷心窍。有一个超过你的理智,超过你的内心,比你内心更强的力量驱使你,这是李察·柏顿的回答,有鬼在赶他。


还一位是一个中国人,是清末的一位聪明的思想家、政治家、学问家康有为。康有为写过欧洲十一国游记,他对自己的旅行很骄傲,他讲这样一段话:“吾两年居美、墨、加、七游法。七次游法国,居瑞士,一次去葡萄牙,八次去英国,多次去游意大利、比利时、丹麦、挪威,久居瑞典。听过这个故事的人知道,康有为在瑞典买过一个小岛,经营了一个庭院叫康园,两三年前香港导演拍成一个记录片。“十六年余外,无所事事。”考察历史,“无所事事”这句话也不是很对,他到瑞典经营庭院,看到墨西哥在修有轨电车,就买土地,炒地产。在北美洲的时候,在加拿大今天的温哥华成立保皇会,这是他的由衷,不是真的旅行,是逃亡,当时慈禧要杀他,在英国协助下进了香港,先到横滨,从横滨到温哥华。他讲自己旅行的理由是这么说的:


“天其或哀中国之病,而思有以药而寿之耶?”想要给他一点药,让他延年益寿,让国可以持续下去。他说:“其将令其兰万国之华实,考其性质色味,别有良苦,察其宜否,制以为方,采以为药,使中国服食之而不误于医耶?”他讲了自己旅行的理由。上天给我一个任务,我要去揽万国之华实,了解每个国家制度上的优点,了解他的特色,了解他的制度的优良与否,适合中国的国情与否,我用这一个经验,用旅行的经验拿来它制以为方,采以为药,让中国走得更久。他旅行到各个国家去理解,尝制度之百草,像神农氏一样,看看每个国家的制度好和坏,想把它带回来,变成中国的复兴之梦。这是康有为的想法。


我们知道刚才那两位东西名人说的话,旅行里面有一个很强的动机,是跟求知有关的。这个求知可能是本能驱使,是最底层的,对世界的好奇,鬼迷心窍,人类最终的好奇心。或者有问题要问,比如说像康有为,他要问的是强国之策,一个国家如果很弱要怎么样变强?下一个故事就不讲了。



或者因为自我怀疑,我来到人生这一个阶段:好像陷入了一个糨糊一样的情境,进也不行,退也不行。我想知道能干什么?有些人选择了旅行,想要跳脱原来时空的情境,得到一个全新的场景,给自己不同的刺激,找到一个答案。这些求知,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它是必须放在一个情境,有点艰难的,根据情境的搏斗。在中世纪西方人教育里头,有所谓的学徒实习,有所谓的修业实习,就是学习里面上课。最后有一个漫游实习,就是去旅行,去经历别的国家,别的制度,别的环境,在别的屋檐下去感受。那个过程是有折磨性的。如果太安逸,早期的这些知识分子是不赞成的。


比如说罗斯金——伟大理论家,他看到新的旅行者开始坐火车去旅行,他非常生气。他说乘坐火车“根本不能把它视为旅行”,那只是被“送到一个地方”,与包裹并没有什么两样。如果坐火车只是被顺丰或者圆通送到另外一个地方,你并没有真的旅行,因为你跟当地没有摩擦,你没有得到知识。


村上春树有一次这样写的,解释他为什么跑到国外去旅行。他说:“有一天早晨醒来,侧耳倾听的时候,觉得好像听到远的大鼓声。从很遥远的地方,从很遥远的时间,传来那大鼓的声音,非常的微弱。而且在听着那声音之间,我开始在想无论如何都要去做一次长长的旅行。”他说这个话是因为有人问他为什么跑到希腊去,在希腊住一整年,在那里写书,因为早上起来听到大鼓的声音。我当然不相信这种话。你怎么可能听到大鼓声音就出门呢?你要做很多事,要去一年,要不要把自己家的猫给别人管理?要不要去银行去料理一下?因为有太多的事要准备了,不可能听到一个鼓声就起身去旅行。


如果鼓声是一个象征,或者是一个隐喻。“在人生某一场风景里,有时候会听到不同的鼓声,而那踩着陌生节奏跟日常的节奏不同,后来又会成为不断召唤你前往某地的内在驱策。”从结果看,村上春树创作遇到困境,跑到希腊,好像把书桌搬到景里面写作,这个话很有深意。有一次请阿城到香港去演讲,在现场有读者问他说:“你在美国,你会拿你的美国的经验来写书吗?”阿城说:“不会,我在文革经历的事够我写一辈子,不需要美国的经验。”“那你留在美国干什么呢?”阿城说:“美国对我来说是一张大书桌。”他的意思是说:在现下的中国,每天很嘈杂,各种事,各种声音,各种类别的概念让你心浮气躁,你安不下心来创作。你依托这个场景,那些东西都消失了。村上春树在日本变成知名的作家,每天采访,每天走在街上有人认得。他搬到希腊写作,好像把书桌搬到景里面去,这样一隔绝写出《挪威的森林》这些作品。


所有的困难,真实的人告诉我们的都不可靠。我说这是一句开言的诗。我们死掉的亲人没有人告诉我们是什么样子,死亡的路要自己走,在旅行是完全相同的。尽管读一百本旅行作家的书,那一本书的内容往往变成召唤,没有办法替代你去走,所以理解无可替代,要旅行就是要知道世界,所以那旅行是没法替代的,也是一代一代人要走的。


世界了解时,旅行完成日。这个事好象不会发生,因为理解好像很难发生。即使我们理解很多事还不够,我读过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在大陆也出了,这是一位美国作家,迈克尔·夏邦叫做《犹太警察工会》,故事的场景是一个发生谋杀案的犹太社区,是在阿拉斯加的小城。我读这本书的理解并不觉得有这么大的城,我对阿拉斯加有一点错估。我找资料找来,没有错,只有几千人,在他的小说里有50万人。当我为了多看一点,翻到小说的后头,那本平装图有一个附录,有一个记者访问稿。


夏邦提到这个故事的原由:1942年欧战很严重的时候,犹太人被德国人杀了很多,所以各地都想要拯救,想要救这些犹太人。可是这些是政治难民,对每个国家都很困难。你虽然很同情他,但是你救他来,你的国家也容不下。像今天的叙利亚内战,一大堆难民逃到欧洲,每个国家都很同情他,没有人收他,因为收了这些人在你的社会里,可能会带来困扰。犹太人1942无路可走的时候,他们找一个地方让流亡的犹太人有机会住下来,当时提议在阿拉斯加找一个地方,让这些人可以去。因为阿拉斯加没有人。有这么一个构想,但是没有变成事实。夏邦的想法,假设这些事在1942年有发生,60年后那个城市变成了什么样子,当时来了一大堆犹太人,这个城市保留所有犹太人的风俗、民情、气氛,但是在非常冷的城市,那里面如果有谋杀案,那也必须用犹太人的知识来理解这个谋杀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我后来又有机会读到另外一篇访问讲到夏邦想到这个小说奇特的设定的背景:他说有一次他在旧书摊买到《孤独星球》出的旅游指南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语言书,给外国人说,我给你一本中国版,你学几句中文话来到大陆旅行,你就可以用那几句话。你也可以买一本书学心理,学印度话,学墨西哥的拉丁文,西班牙文。你掌握了几句话,就知道怎么入住旅馆,怎么去餐厅点菜,怎么去韩国公司check in,买到一本意第绪文的旅游指南。他想说我学会这一句话,我会讲意第绪怎么样去check in航空公司,怎么去check in旅馆,怎么去餐厅点餐。但是世界上没有航空公司,没有任何一个场所讲意第绪的。这是东欧,原来犹太人常用的语言,二战的时候花果飘零。后来犹太人建国以后选择希伯来文,没有选择意第绪文,意第续文就没落了。有几个非常了不起的作家,80年代有一位犹太作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是用意第绪文写作。这个作家说拿到这一个旅游的语言书,学过上面的话,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是用这种语言。他就想:“我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城市来。”我的意思是说,不要担心,世界当然会被很多人走遍了。当路都走遍了,想象就接上来了。你都看过,都走过了,那个时候科幻小说就要出来了。这是科幻小说跟旅行文学的关系。


谢谢大家!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