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难点在于双音工艺的精密调音。古代工匠通过对称打磨青铜钟体,控制音高误差在五公分以内,展现对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汉代后,编钟铸造技艺失传,直至1990年,向少卿成功复刻演奏类编钟,复原包含冶炼、铸造、美工等160多项工艺的施蜡法铸造工艺,成为非遗传承的里程碑。
编钟非遗技艺传承人夏先生指出,复刻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减法打磨”原则,从高音向低音调整,依赖耳听与仪器检测结合。其团队历时40年攻克双音工艺,成功再现古代编钟的和声效果,并通过《东方红》等曲目验证成果。这一过程不仅涉及青铜铸造技术,更需对材料配比、模具设计和温度把控的精准掌握。
为传承编钟文化,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编钟乐舞演出,使用曾侯乙编钟复原件,每年吸引超500万海内外观众。武汉音乐学院设立全国唯一的编钟表演专业,中小学课堂和文创产品中也融入编钟元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访20多国的文化交流活动,使编钟成为中华文明的世界记忆遗产符号。
专家建议,未来需加强编钟文化校园传承,培养专业人才,并激发艺术创作者灵感,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作品。曾侯乙编钟作为人类共同财富,需通过学术研究、国际协作与文化创新,持续推动其声学调音技术和青铜铸造工艺的活态传承,让千年编钟焕发新时代的文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