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近期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演化历史。研究显示,嫦娥六号采集的珍贵月岩样本来自月球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击坑,为破解月球正面与背面物质组成的差异提供了关键证据。四项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包括首次确认月球背面在42亿年前与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且此类活动持续至少14亿年。
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发现一颗重达10克的大块玄武岩样本,其尺寸为2.5厘米,远超常规0.1厘米的微小岩屑。该玄武岩样本的科学价值显著,可支持多维度分析矿物成分、元素精度及同位素数据,弥补小颗粒样本研究受限的不足。这类玄武岩源自月球背面极度亏损的月幔区域,表明大型撞击事件可能对月球深层结构演化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还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水分布二分性的数据,并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在28亿年前出现反弹现象。南极艾特肯盆地作为月球三大构造单元之一,其直径达2500千米,形成能量相当于万亿倍原子弹爆炸,其撞击效应长期为未解之谜。此次成果为未来月球形成与演化理论提供了新方向。
我国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聚焦月球南极艾特肯撞击坑的水冰探测及月震研究。该任务将搭载月震仪,分析月球正面与背面内部结构差异,并为月球基地建设提供关键资源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