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聆听而后细思念之。
2637001351:但是任然不好理解。
2637001351:后面的经文都很短啊。
怀仁十方:张老师,这个“不应贪著”,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不应、不贪著。也即菩萨于福德聚,根本就不会像凡夫那样对福德聚生欢喜啊,享受啊之类的相应的心,更不可能贪著于此。所以对菩萨来说,根本谈不上对福德聚有什么应不应(这个应作动词用)、摄受不摄受的。只不过菩萨之善因也确实生了这福德聚的善果、善用。因此在表述上我们说菩萨享有大福德。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二十八品进行讲解。 我们上次说到,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按照真谛法师的译本是,“此福德聚。可得摄持。不可执取。是故说此福德之聚。应可摄持。” 下面我们再来引用一段楞伽经的经文来说明这个问题。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 下面我们来逐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先看第一句。 “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 此句是fo为大慧菩萨说法。 fo说,大慧啊,识要区分的细致一点呢,可以分成八种识,如果要分的粗略一点呢,区分成两种就可以了,哪两种呢?就是现识和分别事识。 那我们来解释一下,识区分的细致一点可以分成八种识,指的即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alaye识。这八识各自具体的所指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识”如果区分的粗略一点的话,从是真实还是虚妄的这个角度来分,“识”又可以分为“现识”和“分别事识”,“现识”是真实的,“分别事识”是虚妄妄想。 所以我们之前给大家说过,就像“相”这个字在fo经中的含义是“中性”的一样,“识”这个字在fo经中表达的含义也是“中性”的,不是一提到“识”就全部是虚妄的。 “识”本身的意思即是“知道”、“了然”的意思,你当然可以带着妄想自以为是的“了然”,你也可以以如来智如实观真“了然”,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识”都是虚假的。 此处fo所说的“现识”,就是如实观之真“了然”,“现识”对应的是实相。 “现”这个汉字在fo经中也很重要,比如楞伽经此处fo就把那个真实如实观之“识”称为“现识”。fo在楞伽经中还多次用“自心现量”这个措辞来表达实相。 金刚经中也多处出现“现”字,比如“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等等。 那“现”这个汉字的本义是什么意思呢? “现”,形声字,从玉,见声,本义:剖开玉璞,玉显露出来。 玉璞,即是没经过加工的含玉的石头。也即,玉是含裹在石头里面的,你要把包裹着玉的石头剖开,玉才会显露出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所以“现”字,用fo学的说法,有去除虚伪真实显露的意思。 “现”字现在大家常用的“现在”“立即”的意思,是从“现”字“剖开玉璞,玉显露出来”之本义引申出来的,因为玉璞被剖开的一刻也就是玉显露的一刻,这里没有时延,所以“剖开玉璞,玉显露出来”之“现”字本义后来引申出了“现在”“立即”“当下”之引申义。 而fo经里出现的“现识”“现证”“自心现量”之“现”字都作“剖开玉璞,玉显露出来”本义解,指的就是去除虚伪真实显露的意思,也即,虚妄妄想消息、真实实相显现的意思。 所以楞伽经此处fo说,“识”如果从真伪的角度来分的话,可以分为真实之“现识”和虚妄之“分别事识”。 “分别事识”之“分别事”我们之前也解释过了,“事”字通“职业”的“职”,表达的就是有“我”“我所”内外法的虚妄对待,而“分别”表达的就是执事物各有真实自性。 所以很显然“分别事识”是妄想。 在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后面的经文中,fo马上会解释“现识”是怎么来的,“分别事识”又是怎么来的。 看下句经文。 “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 此句是fo拿眼根为例以比喻来给大慧菩萨解释那个真实之“现识”大概是什么样的。 fo说,大慧啊,真如自性于眼根清净起用“见精映色”之“现识”,打个比喻来说就如同明镜现诸色像一样。 我们之前已经给大家强调过了,用“明镜现诸色像”来比喻“见精映色”虽然是个比喻,但这个比喻是非常逼真的。“见精映色”之如幻,用“明镜现诸色像”来比喻再贴切不过了。 而且我们之前引用过的解深密经也说了,“如依善莹淸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不要作“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想。 也即是“见精映色”如幻,如“明镜现诸色像”一般但又没有有个镜子在那里显现的感觉。维摩诘经里把这种微妙的境界表达为“不溢不散”,也即不像凡夫那样妄执诸物有实体而生散乱心,但也不要感觉像有个镜子在照那样把此幻往前“溢”出来。 所以“见精映色”之“现识”这个境界非常妙,如“明镜现诸色像”一般但又没有有个镜子在那里照的感觉。 “见精映色”之“现识”这个境界,不出不入,不溢不散。 再看下面一句。 “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你看这些fo经里讲的这些微妙的地方都是一致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佛在此处即是强调,诸佛如来成就之“现识”,和凡夫“现识”被妄想染污后所成之“分别事识”,本质上“此二识无异”。 也即是,本质上诸佛如来的见闻觉知是“现识”,凡夫的见闻觉知其实也是“现识”和诸佛如来见闻觉知之“现识”没有任何差别,只不过凡夫于此“现识”之上起了“我”想妄想,起了诸物皆有实体想妄想,起了“我”于所谓诸物有所“取”想。 这样一来,为了表达上有所区分,所以诸佛如来之“现识”我们还称之为“现识”,而凡夫经妄想所转后的“现识”,我们就另外再设立一个名字称为“分别事识”。 所以说“现识”这个名称和“分别事识”这个名称二者是“相互为因”的,就如佛在楞伽经另外一处所说的,“如光影如长短如黑白,皆相待立,独则不成。” 也即是,“现识”和“分别事识”都是对同一东西的认识,只不过是,现识是如实观,分别事识因有妄想掺杂所以有点失真。 所以“现识”和“分别事识”“皆相待立,独则不成”,也即,如果这个世界全部是诸佛如来根本就没有凡夫妄想这回事儿,那就没必要设立“现识”这个概念。反过来,如果这个世界全部都是凡夫根本就没有如来智慧这回事儿,那就没必要设立“分别事识”这个概念。正是由于这个世界的有情存在两种不同的认知状态,所以才有必要同时设立“现识”和“分别事识”这两个“相互为因”的概念以此对这两种不同的认知状态进行区分理解。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即是,诸佛所见和凡夫所见是同一个东西,这里没有两个东西,凡夫之所以为凡夫仅仅是因为凡夫于此诸佛所见起了颠倒妄想而已。 凡夫一起妄想不得了了,凡夫一下子忘记了自己本就是诸佛。 我们之前引用过的解深密经对凡夫和诸佛所见是同一个东西这个要点也作过阐释,解深密经云,“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这段解深密经的经文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此处就不重复解释了。 再看此段我们所引用的楞伽经的下句经文。 “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 这句经文佛又说了非常重要的点。 佛说,“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也即,真如自性于六根所现之实相,其实素材不是别的东西,真如自性于六根所现之实相,素材正是我们平时六根的见闻觉知。只不过我们平时六根见闻觉知之素材,它要经过一个不可思议之“异熟”熏变的过程。此处之所以说此“熏变”“不可思议”是因为此“熏变”之机制,唯佛能知。 所以心生实相这个现象和熏变的规律是谁也无法破坏的、谁也无法阻挡的。 五逆重罪之人心所熏变出来的实相就是地狱之实相,此地狱之实相也清净也如幻,但心能熏变出地狱之实相的五逆重罪之人,是不可能有如实观之福德智慧的,所以五逆重罪之人于心所熏变幻化之地狱实相一定会执以为实从而遭受剧痛。 而悲智双运行菩萨乘之菩萨,心也一定会熏变出相对祥和的实相,此祥和之实相也清净也如幻,但与五逆重罪之人不同,悲智双运行菩萨乘之菩萨由于其行菩萨乘所积聚的福德,已经能令其妄想消息从而开启如实观之智慧,所以此悲智双运行菩萨乘之菩萨,心所熏变幻化出来的虽然是祥和的实相,但此悲智双运行菩萨乘之菩萨已经具如实观之妙观察智和平等智,此时心所熏变幻化的实相即使是所谓的“祥和”实相,但此菩萨于此所谓祥和实相能如实观不生任何取著。也即,此时如果你把此已经成就之菩萨置身于地狱,他也能如实观地狱实相如幻不实,他于所谓恐怖之地狱实相亦不生任何“取著”,自然也不会生任何恐惧。 “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此句即是说这个“分别事识”是“现识”经无始妄想戏论习气染污后所成。 以上即是我们对这段楞伽经经文的引用和讲解。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真谛法师的译文为,“此福德聚。可得摄持。不可执取。是故说此福德之聚。应可摄持。”那么此处真谛法师译文所谓的“可得摄持”指的就是上述楞伽经所谓的“现识”,此处真谛法师译文所谓的“不可执取”,指的即是上述楞伽经所谓的“分别事识”不应该生。 下面我们回到对金刚经第二十八品本身经文的讲解。 看金刚经第二十八品下一句经文。 “具寿善现即白fo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 这句经文我个人认为须菩提的提问不简单。 世尊上句经文说,“复次善现。菩萨不应摄受福聚”,而须菩提听后马上反问世尊,“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 须菩提这个反问是什么意思呀? 须菩提是觉得菩萨应该摄受福聚,所以当他听到世尊说“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他不理解所以他才反问“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的吗? 也即,须菩提听到世尊说“菩萨不应摄受福聚”后他反问“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的原因,是因为须菩提认为菩萨应该摄受福聚吗? 我个人不这么看。 “人无我”和“法无我性”是般若波罗蜜的核心,金刚经行文至第二十八品须菩提自然于此“人无我”和“法无我性”的内涵已经了彻,所以金刚经行文至第二十八品,须菩提怎么可能会认为菩萨应该摄受福聚呢?“菩萨摄受福聚”岂不是意味着菩萨还是在着“我”相吗?须菩提于金刚经第二十八品不可能连这个道理都不懂。 所以我个人认为于此处,须菩提听闻世尊说“菩萨不应摄受福聚”后马上反问“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须菩提主要是想通过此反问祈请世尊对“菩萨不应摄受福聚”这个问题为当来的学人再阐释一下,以免当来的学人于此处世尊所说“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依文解义作错误理解。 所以我个人认为于此处,须菩提听闻世尊说“菩萨不应摄受福聚”后马上反问“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并不是因为须菩提自己真的不懂。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看下句经文。 “fo言善现。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此句经文是世尊顺应须菩提上面的祈请,开始解释自己上面所说“菩萨不应摄受福聚”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世尊解释说,我在前面说法时,经常会提到诸如善男子善女人或者菩萨因行菩萨乘之因缘“所摄福聚”如何之多之类的话,世尊解释说,其实我前面说法时所用措辞“所摄福聚”如何之多,仅仅是顺应凡夫言语习惯的一个表达方便而已,其实我说“所摄福聚”如何之多时你们应该明白,我的真实义是“菩萨于此福聚无‘摄’”,也即,我说“所摄福聚”如何之多时你们应该明白,我的真实义是“此福聚之实相会生但菩萨不应该于此福聚之实相执取”,因此你们应该明白,我说法时所用措辞“所摄福聚”,仅仅是个为言语方便而措的方便“措辞”而已。 以上即是金刚经第二十八品此处佛所说“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这句话的意思。 “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是玄奘法师的译文,通过和岌多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对比我们可以得知,玄奘法师这句经文的译文是完全直译,翻译时没有做任何的变通。 很显然这句经文的直译,无论是玄奘法师的译文,“具寿善现即白fo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fo言善现。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还是岌多法师的译文,“命者善实言。不世尊菩萨福聚取应。世尊言。取应善实不取应。彼故说名取应”,经义都非常难以理解和把握。 所以真谛法师在翻译这句经文时做了变通。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为,“须菩提言。此福德聚。可摄持不。fo言。须菩提。此福德聚。可得摄持。不可执取。是故说此福德之聚。应可摄持。” 也即,善男子善女人以及菩萨行菩萨乘,因果律支配之下,此行菩萨乘之心必然会于六根起用生安乐祥和之实相,此实相如幻,此实相清净。此即此处玄奘法师译文“所应摄受不应摄受”之“所应摄受”,此即此处真谛法师译文之“此福德聚。可得摄持。” 于此如幻清净之实相之上,菩萨不可庸人自扰起虚妄“我想”,不可庸人自扰起诸物皆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想,不可庸人自扰起虚妄“我”“我所”对待想。无“我”“我所”之虚妄对待想,自然无“能取”“所取”。 此即此处玄奘法师译文“所应摄受不应摄受”之“不应摄受”,此即此处真谛法师译文“此福德聚。可得摄持。不可执取”之“不可执取”。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也即,不管是福报之善业还是罪报之恶业,这个“业”它是不会坏的,它是一定会发作出来的,那么这个“业”的发作就是于六根生实相。但是,这个“业”会发作出来,并不是说你一定要享受快乐或者一定要遭受痛苦。于此“业”发作出来所生实相,你不起“我想”,此“业”就是清净如幻之实相,于此“业”所生清净如幻之实相,你一旦起“我想”生“取”,那你就会受苦受乐。此即,“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经过上面我们所作的对比解释,我想现在大家应该可以明白,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时也做了变通,此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为,“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虽然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个变通译文,和前面提到的真谛法师的变通译文一样,与玄奘法师、岌多法师两位法师对此句经文所作的直译译文有所不同,但几位法师此句经文译文所表达的经义其实都是一致的。 只不过,很多人读鸠摩罗什法师此句经文译文时,他们容易对“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这句经文作肤浅错误的理解,他们容易把这句经文的意思肤浅地理解为“做好事不冲着为自己集聚福德的目的去”。其实上面我们已经解释了,这个“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有很深的义理,佛说这句经文并不是要教导大家“要毫无功利心地、不求回报地、纯粹地去做善事于福德无所希冀”。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菩萨过去行菩萨乘所作所为,在因果律的支配下,一定会令此心于六根起用生安乐祥和之实相,此实相如幻,此实相清净,于此如幻清净之实相之上,菩萨不可庸人自扰起虚妄“我想”,不可庸人自扰起诸物皆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想,不可庸人自扰起虚妄“我”“我所”对待想。无“我”“我所”之虚妄对待想,自然无“能取”“所取”。 无“能取”“所取”,自然无受苦受乐。无受苦受乐并不是说,那个可以让你受苦受乐的实相没有生起,就好像你没有吃不代表那个食物没给你端到餐桌上。 所以,诸位,金刚经经义甚深甚深,学人研学金刚经时不可以潦草应对。
2637001351:聆听而后细思念之。
2637001351:但是任然不好理解。
2637001351:后面的经文都很短啊。
怀仁十方:张老师,这个“不应贪著”,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不应、不贪著。也即菩萨于福德聚,根本就不会像凡夫那样对福德聚生欢喜啊,享受啊之类的相应的心,更不可能贪著于此。所以对菩萨来说,根本谈不上对福德聚有什么应不应(这个应作动词用)、摄受不摄受的。只不过菩萨之善因也确实生了这福德聚的善果、善用。因此在表述上我们说菩萨享有大福德。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二十八品进行讲解。 我们上次说到,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按照真谛法师的译本是,“此福德聚。可得摄持。不可执取。是故说此福德之聚。应可摄持。” 下面我们再来引用一段楞伽经的经文来说明这个问题。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 下面我们来逐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先看第一句。 “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 此句是fo为大慧菩萨说法。 fo说,大慧啊,识要区分的细致一点呢,可以分成八种识,如果要分的粗略一点呢,区分成两种就可以了,哪两种呢?就是现识和分别事识。 那我们来解释一下,识区分的细致一点可以分成八种识,指的即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alaye识。这八识各自具体的所指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识”如果区分的粗略一点的话,从是真实还是虚妄的这个角度来分,“识”又可以分为“现识”和“分别事识”,“现识”是真实的,“分别事识”是虚妄妄想。 所以我们之前给大家说过,就像“相”这个字在fo经中的含义是“中性”的一样,“识”这个字在fo经中表达的含义也是“中性”的,不是一提到“识”就全部是虚妄的。 “识”本身的意思即是“知道”、“了然”的意思,你当然可以带着妄想自以为是的“了然”,你也可以以如来智如实观真“了然”,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识”都是虚假的。 此处fo所说的“现识”,就是如实观之真“了然”,“现识”对应的是实相。 “现”这个汉字在fo经中也很重要,比如楞伽经此处fo就把那个真实如实观之“识”称为“现识”。fo在楞伽经中还多次用“自心现量”这个措辞来表达实相。 金刚经中也多处出现“现”字,比如“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等等。 那“现”这个汉字的本义是什么意思呢? “现”,形声字,从玉,见声,本义:剖开玉璞,玉显露出来。 玉璞,即是没经过加工的含玉的石头。也即,玉是含裹在石头里面的,你要把包裹着玉的石头剖开,玉才会显露出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所以“现”字,用fo学的说法,有去除虚伪真实显露的意思。 “现”字现在大家常用的“现在”“立即”的意思,是从“现”字“剖开玉璞,玉显露出来”之本义引申出来的,因为玉璞被剖开的一刻也就是玉显露的一刻,这里没有时延,所以“剖开玉璞,玉显露出来”之“现”字本义后来引申出了“现在”“立即”“当下”之引申义。 而fo经里出现的“现识”“现证”“自心现量”之“现”字都作“剖开玉璞,玉显露出来”本义解,指的就是去除虚伪真实显露的意思,也即,虚妄妄想消息、真实实相显现的意思。 所以楞伽经此处fo说,“识”如果从真伪的角度来分的话,可以分为真实之“现识”和虚妄之“分别事识”。 “分别事识”之“分别事”我们之前也解释过了,“事”字通“职业”的“职”,表达的就是有“我”“我所”内外法的虚妄对待,而“分别”表达的就是执事物各有真实自性。 所以很显然“分别事识”是妄想。 在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后面的经文中,fo马上会解释“现识”是怎么来的,“分别事识”又是怎么来的。 看下句经文。 “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 此句是fo拿眼根为例以比喻来给大慧菩萨解释那个真实之“现识”大概是什么样的。 fo说,大慧啊,真如自性于眼根清净起用“见精映色”之“现识”,打个比喻来说就如同明镜现诸色像一样。 我们之前已经给大家强调过了,用“明镜现诸色像”来比喻“见精映色”虽然是个比喻,但这个比喻是非常逼真的。“见精映色”之如幻,用“明镜现诸色像”来比喻再贴切不过了。 而且我们之前引用过的解深密经也说了,“如依善莹淸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不要作“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想。 也即是“见精映色”如幻,如“明镜现诸色像”一般但又没有有个镜子在那里显现的感觉。维摩诘经里把这种微妙的境界表达为“不溢不散”,也即不像凡夫那样妄执诸物有实体而生散乱心,但也不要感觉像有个镜子在照那样把此幻往前“溢”出来。 所以“见精映色”之“现识”这个境界非常妙,如“明镜现诸色像”一般但又没有有个镜子在那里照的感觉。 “见精映色”之“现识”这个境界,不出不入,不溢不散。 再看下面一句。 “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你看这些fo经里讲的这些微妙的地方都是一致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佛在此处即是强调,诸佛如来成就之“现识”,和凡夫“现识”被妄想染污后所成之“分别事识”,本质上“此二识无异”。 也即是,本质上诸佛如来的见闻觉知是“现识”,凡夫的见闻觉知其实也是“现识”和诸佛如来见闻觉知之“现识”没有任何差别,只不过凡夫于此“现识”之上起了“我”想妄想,起了诸物皆有实体想妄想,起了“我”于所谓诸物有所“取”想。 这样一来,为了表达上有所区分,所以诸佛如来之“现识”我们还称之为“现识”,而凡夫经妄想所转后的“现识”,我们就另外再设立一个名字称为“分别事识”。 所以说“现识”这个名称和“分别事识”这个名称二者是“相互为因”的,就如佛在楞伽经另外一处所说的,“如光影如长短如黑白,皆相待立,独则不成。” 也即是,“现识”和“分别事识”都是对同一东西的认识,只不过是,现识是如实观,分别事识因有妄想掺杂所以有点失真。 所以“现识”和“分别事识”“皆相待立,独则不成”,也即,如果这个世界全部是诸佛如来根本就没有凡夫妄想这回事儿,那就没必要设立“现识”这个概念。反过来,如果这个世界全部都是凡夫根本就没有如来智慧这回事儿,那就没必要设立“分别事识”这个概念。正是由于这个世界的有情存在两种不同的认知状态,所以才有必要同时设立“现识”和“分别事识”这两个“相互为因”的概念以此对这两种不同的认知状态进行区分理解。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即是,诸佛所见和凡夫所见是同一个东西,这里没有两个东西,凡夫之所以为凡夫仅仅是因为凡夫于此诸佛所见起了颠倒妄想而已。 凡夫一起妄想不得了了,凡夫一下子忘记了自己本就是诸佛。 我们之前引用过的解深密经对凡夫和诸佛所见是同一个东西这个要点也作过阐释,解深密经云,“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这段解深密经的经文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此处就不重复解释了。 再看此段我们所引用的楞伽经的下句经文。 “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 这句经文佛又说了非常重要的点。 佛说,“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也即,真如自性于六根所现之实相,其实素材不是别的东西,真如自性于六根所现之实相,素材正是我们平时六根的见闻觉知。只不过我们平时六根见闻觉知之素材,它要经过一个不可思议之“异熟”熏变的过程。此处之所以说此“熏变”“不可思议”是因为此“熏变”之机制,唯佛能知。 所以心生实相这个现象和熏变的规律是谁也无法破坏的、谁也无法阻挡的。 五逆重罪之人心所熏变出来的实相就是地狱之实相,此地狱之实相也清净也如幻,但心能熏变出地狱之实相的五逆重罪之人,是不可能有如实观之福德智慧的,所以五逆重罪之人于心所熏变幻化之地狱实相一定会执以为实从而遭受剧痛。 而悲智双运行菩萨乘之菩萨,心也一定会熏变出相对祥和的实相,此祥和之实相也清净也如幻,但与五逆重罪之人不同,悲智双运行菩萨乘之菩萨由于其行菩萨乘所积聚的福德,已经能令其妄想消息从而开启如实观之智慧,所以此悲智双运行菩萨乘之菩萨,心所熏变幻化出来的虽然是祥和的实相,但此悲智双运行菩萨乘之菩萨已经具如实观之妙观察智和平等智,此时心所熏变幻化的实相即使是所谓的“祥和”实相,但此菩萨于此所谓祥和实相能如实观不生任何取著。也即,此时如果你把此已经成就之菩萨置身于地狱,他也能如实观地狱实相如幻不实,他于所谓恐怖之地狱实相亦不生任何“取著”,自然也不会生任何恐惧。 “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此句即是说这个“分别事识”是“现识”经无始妄想戏论习气染污后所成。 以上即是我们对这段楞伽经经文的引用和讲解。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真谛法师的译文为,“此福德聚。可得摄持。不可执取。是故说此福德之聚。应可摄持。”那么此处真谛法师译文所谓的“可得摄持”指的就是上述楞伽经所谓的“现识”,此处真谛法师译文所谓的“不可执取”,指的即是上述楞伽经所谓的“分别事识”不应该生。 下面我们回到对金刚经第二十八品本身经文的讲解。 看金刚经第二十八品下一句经文。 “具寿善现即白fo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 这句经文我个人认为须菩提的提问不简单。 世尊上句经文说,“复次善现。菩萨不应摄受福聚”,而须菩提听后马上反问世尊,“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 须菩提这个反问是什么意思呀? 须菩提是觉得菩萨应该摄受福聚,所以当他听到世尊说“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他不理解所以他才反问“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的吗? 也即,须菩提听到世尊说“菩萨不应摄受福聚”后他反问“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的原因,是因为须菩提认为菩萨应该摄受福聚吗? 我个人不这么看。 “人无我”和“法无我性”是般若波罗蜜的核心,金刚经行文至第二十八品须菩提自然于此“人无我”和“法无我性”的内涵已经了彻,所以金刚经行文至第二十八品,须菩提怎么可能会认为菩萨应该摄受福聚呢?“菩萨摄受福聚”岂不是意味着菩萨还是在着“我”相吗?须菩提于金刚经第二十八品不可能连这个道理都不懂。 所以我个人认为于此处,须菩提听闻世尊说“菩萨不应摄受福聚”后马上反问“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须菩提主要是想通过此反问祈请世尊对“菩萨不应摄受福聚”这个问题为当来的学人再阐释一下,以免当来的学人于此处世尊所说“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依文解义作错误理解。 所以我个人认为于此处,须菩提听闻世尊说“菩萨不应摄受福聚”后马上反问“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并不是因为须菩提自己真的不懂。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看下句经文。 “fo言善现。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此句经文是世尊顺应须菩提上面的祈请,开始解释自己上面所说“菩萨不应摄受福聚”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世尊解释说,我在前面说法时,经常会提到诸如善男子善女人或者菩萨因行菩萨乘之因缘“所摄福聚”如何之多之类的话,世尊解释说,其实我前面说法时所用措辞“所摄福聚”如何之多,仅仅是顺应凡夫言语习惯的一个表达方便而已,其实我说“所摄福聚”如何之多时你们应该明白,我的真实义是“菩萨于此福聚无‘摄’”,也即,我说“所摄福聚”如何之多时你们应该明白,我的真实义是“此福聚之实相会生但菩萨不应该于此福聚之实相执取”,因此你们应该明白,我说法时所用措辞“所摄福聚”,仅仅是个为言语方便而措的方便“措辞”而已。 以上即是金刚经第二十八品此处佛所说“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这句话的意思。 “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是玄奘法师的译文,通过和岌多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对比我们可以得知,玄奘法师这句经文的译文是完全直译,翻译时没有做任何的变通。 很显然这句经文的直译,无论是玄奘法师的译文,“具寿善现即白fo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fo言善现。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还是岌多法师的译文,“命者善实言。不世尊菩萨福聚取应。世尊言。取应善实不取应。彼故说名取应”,经义都非常难以理解和把握。 所以真谛法师在翻译这句经文时做了变通。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为,“须菩提言。此福德聚。可摄持不。fo言。须菩提。此福德聚。可得摄持。不可执取。是故说此福德之聚。应可摄持。” 也即,善男子善女人以及菩萨行菩萨乘,因果律支配之下,此行菩萨乘之心必然会于六根起用生安乐祥和之实相,此实相如幻,此实相清净。此即此处玄奘法师译文“所应摄受不应摄受”之“所应摄受”,此即此处真谛法师译文之“此福德聚。可得摄持。” 于此如幻清净之实相之上,菩萨不可庸人自扰起虚妄“我想”,不可庸人自扰起诸物皆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想,不可庸人自扰起虚妄“我”“我所”对待想。无“我”“我所”之虚妄对待想,自然无“能取”“所取”。 此即此处玄奘法师译文“所应摄受不应摄受”之“不应摄受”,此即此处真谛法师译文“此福德聚。可得摄持。不可执取”之“不可执取”。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也即,不管是福报之善业还是罪报之恶业,这个“业”它是不会坏的,它是一定会发作出来的,那么这个“业”的发作就是于六根生实相。但是,这个“业”会发作出来,并不是说你一定要享受快乐或者一定要遭受痛苦。于此“业”发作出来所生实相,你不起“我想”,此“业”就是清净如幻之实相,于此“业”所生清净如幻之实相,你一旦起“我想”生“取”,那你就会受苦受乐。此即,“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经过上面我们所作的对比解释,我想现在大家应该可以明白,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时也做了变通,此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为,“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虽然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个变通译文,和前面提到的真谛法师的变通译文一样,与玄奘法师、岌多法师两位法师对此句经文所作的直译译文有所不同,但几位法师此句经文译文所表达的经义其实都是一致的。 只不过,很多人读鸠摩罗什法师此句经文译文时,他们容易对“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这句经文作肤浅错误的理解,他们容易把这句经文的意思肤浅地理解为“做好事不冲着为自己集聚福德的目的去”。其实上面我们已经解释了,这个“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有很深的义理,佛说这句经文并不是要教导大家“要毫无功利心地、不求回报地、纯粹地去做善事于福德无所希冀”。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菩萨过去行菩萨乘所作所为,在因果律的支配下,一定会令此心于六根起用生安乐祥和之实相,此实相如幻,此实相清净,于此如幻清净之实相之上,菩萨不可庸人自扰起虚妄“我想”,不可庸人自扰起诸物皆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想,不可庸人自扰起虚妄“我”“我所”对待想。无“我”“我所”之虚妄对待想,自然无“能取”“所取”。 无“能取”“所取”,自然无受苦受乐。无受苦受乐并不是说,那个可以让你受苦受乐的实相没有生起,就好像你没有吃不代表那个食物没给你端到餐桌上。 所以,诸位,金刚经经义甚深甚深,学人研学金刚经时不可以潦草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