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一体之限量幻境。
2637001351:世界本为一体,无大无小。
2637001351:转物不为物转,转经亦不为经转。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三十品进行讲解。 在上面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严经里,fo显然是否定批评了“无中生有”先产生所谓的最小粒子然后所谓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变化形成了这个世界的万千气象这种“一合相”世界观。 在瑜伽师地论里,Mile菩萨否定了“物质是由最小粒子组成的”这种观点,瑜伽师地论里Mile菩萨否定“物质是由最小粒子组成的”这种观点的这段经文对我们准确理解金刚经第三十品的内容也会有很大帮助,所以下面我们把瑜伽师地论里Mile菩萨否定“物质是由最小粒子组成的”这种观点的这段经文引用解释一下。 《瑜伽师地论》云: “复次于se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又非极微集成se聚。但由觉慧分析诸se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又se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然se聚有分非极微。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se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 瑜伽师地论这段经文非常难以理解但又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先看第一句。 “复次于se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 此句经文是说,所谓的物质的形成,并不是先有最小粒子然后最小粒子再“聚少成多”“聚小成大”最终形成了物质,此句经文是说,所谓的物质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最小粒子,此即此处“于se聚中。曾无极微生。”其实我们之前已经多次讲过了,所谓的物质“性se真空。性空真se”,所谓的物质于眼根来说就如镜中映像无有自性无有实体。 “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此句是说,如来藏心起用“种子生现行”“见精映se”时,见精所映之“se”,不管是小是中还是大,都是见精一体呈现一下整体“映”出来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中午太阳当空时,树的下面自然会有一片树遮挡住阳光从而形成的一片阴影,此阴影不论小中大都是一体呈现的,此阴影的形成不存在什么最小粒子之极微不极微的问题。 瑜伽师地论此处此句“于se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表达的意思,和我们上面举例中树遮挡住阳光从而形成阴影的道理是一样的。 大家可能会说既然se聚不论是小中大,全部是见精一体呈现所映,此间“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曾无极微生”,那此处Mile菩萨为什么还要使用“se聚”或者“聚集”这样的表达呢?“se聚”或者“聚集”这个名字本身不就自带“聚少成多”“聚小成大”的意思吗? 确实是这样的,大家提出这样的疑问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这个问题本质上是fo说法时所采用的一个语言表达的方便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在前面的音频中我们也已经有所涉及,那么此处我们再来重复阐释一下。 “聚”,形声字。小篆字形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 “集”,会意字,“集”字商代金文的字形像是三只鸟栖息在同一棵树上,所以“集”字的本义是树上聚集了很多鸟,引申义为“会聚”“汇合”。 所以无论“聚”字还是“集”字确实都有“聚少成多”“聚小成大”的意思,那么既然“se聚”不论是小中大,全部是见精一体呈现所映,此间“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曾无极微生”,那此处Mile菩萨为什么还要把此“se”称为“se聚”或者“聚集”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原因就是fo在阐述fo法时,于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只有两个选项,第一个选项,就是在阐述fo法时于事于物仍然沿用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惯用的表达,比如此处的“se聚”,就是凡夫用来表达物质时的惯用表达。第二个选项就是,弃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现有的惯用表达而不用,另行创作一套更符合真理真实的语言表达系统来阐述fo法。 很显然如果大家读的fo经足够多就会发现,其实从金刚经的阐述大家也能瞧出端倪,就是fo在阐述fo法时于表达方式的选择上采用的是第一个选项,也即,fo在阐述fo法时于事于物仍然沿用了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惯用的表达,只不过当fo想于某处抒发真实时,他会于此凡夫惯用表达专门再作阐释。比如金刚经中多次出现的“fo说XX。即非XX。是名XX”固定句式就是fo阐述fo法时沿用凡夫惯用的表达但又另行说明的例子。 瑜伽师地论此处“复次于se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这句经文,Mile菩萨也正是在阐述fo法时沿用了凡夫惯用的表达但又另行作了说明。 那么fo在阐述fo法时于表达方式的选择上为什么不采用第二个选项呢?也即,诸fo在阐述fo法时于表达方式的选择上,为什么不弃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现有的惯用表达而不用,另行再创作一套更符合真理真实的语言表达系统来阐述fo法呢? 阐述fo法时于表达方式的选择上这第二个选项,乍一看貌似很有吸引力,但实践中你一尝试你就会发现,这种另行创作一套更符合真理真实的语言表达系统来阐述fo法的表达方式得不偿失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因为我自己讲金刚经撰稿时我常常要斟酌语言的表达方式问题,所以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首先,通过语言交流的双方先要明了双方在谈的是什么东西,这样后续的交流才可能有效进行下去。阐述fo法时于事于物仍然沿用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惯用的表达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讲授方采用惯用表达这种表达方式能令听方迅速确定讲授的人正在讲的是什么东西,那么这一点于双方的有效交流非常重要。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比如瑜伽师地论此处,“复次于se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听的人一听到Mile菩萨说“于se聚中。曾无极微生”,他至少能迅速明白Mile菩萨此处在讨论“物质”,他进一步能隐约感觉到Mile菩萨此处好像说“物质产生的过程中并没有最小粒子产生”。如果仅仅因为“聚”字本身有“聚少成多”的意思你就弃凡夫常用的这个表达物质的词“se聚”不用,你另造一个更符合真实的词来表达,比如“幻se”,虽然于讲的人来说“幻se”当然更符合真实,但于听的人来说他首先都不知道“幻se”说的是什么,连讲的人在说什么听的人都无法确定,后续的讲授交流又如何进行呢? 就如同我之前解释诸法性空时常说的,“诸根的体验都是真实的,你把诸根的体验和经验‘关联’起来从而赋予事物自性的那个‘关联’是妄想”,有的听众听我这样讲就给我留言了,他说,晓洁,诸根的“体验”既然被称为“体验”自然是包含“我想”的,你又如何能说“诸根的体验都是真实的”呢? 我看了这个听众的留言我暗自赞叹这是个爱思考的听众,从他的这个留言提问我能体会出来我们之前关于“我想”的讲解他确实是听懂了,所以他才有此一问。 我回复他说,语言自带妄想,我一说“体验”,你自然会觉得是“我体验”,那我现在给你澄清一下,我此处所说的“体验”只有“体验”没有“我在体验”这种“我”的感觉,我这样一解释你能明白“诸根的体验都是真实的”这句话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吗? 我在撰稿时我又何尝不知“体验”一词可能会带来“我想”相关的“联想”,但我表达时还是决定使用“体验”一词,因为此处使用“体验”一词于有效的沟通来说已经是最优的选择了,至于“体验”一词可能会带来“我想”相关的“联想”,我们可以通过再解释再澄清的办法解决掉。这也是金刚经里为什么会有“fo说XX。即非XX。是名XX。”之固定句式表达。 金刚经第三十品末尾以及金刚经第三十一品fo马上就会谈到说法时所面临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困境,fo说,“须菩提。此聚一执。但世言说。须菩提。是法非可言法。婴儿凡夫偏言所取。”(真谛法师译本) 所以回头等讲到相关处我们会再谈说法时语言表达的问题。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有点扯远了,再看瑜伽师地论的下句经文。 “又非极微集成se聚。但由觉慧分析诸se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 这句经文也非常重要,这句经文是说,虽然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凡夫确实会发现最小粒子,但并不是最小粒子聚集形成了物质。事物无论大小都没有自性,所谓的最小粒子也性空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实体,从所谓的最小粒子自性空没有实体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最小粒子并不真实存在。 是凡夫妄想攀缘往极小处思维,重复地于妄想思维中不停地把大物质分割成小物质小物质再分割成更小的物质这样妄想攀缘最终达于最小粒子,因此,实际上,于所谓物质中并没有所谓最小粒子“极微”存在,是凡夫于妄想思维中不停分割攀缘从而以为物质都是由最小粒子极微“聚少成多”“聚小成大”集聚而成的。 也即,连肉眼可见的大的物质都无自性性空都不真实存在,你于此妄想中的所谓的大的物质又进一步妄想此所谓的大的物质是由最小粒子构成的更是妄想之上又叠妄想。 所谓从大至小的“分割”和从小至大的“集聚”都是妄想之上又叠妄想。 所以Mile菩萨此处不管是用语还是表达语义都异常清晰不容误解,“又非极微集成se聚。但由觉慧分析诸se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 此处Mile菩萨的说法和fo在上一段楞严经中的说法、以及fo在金刚经第三十品中的说法,完全一致。 金刚经第三十品云(真谛法师译本): “须菩提言。彼邻虚聚。甚多。世尊。何以故。世尊。若邻虚聚是实有者。世尊则不应说名邻虚聚。何以故。世尊。所说此邻虚聚。如来说非邻虚聚。是故说名为邻虚聚。” 所以你称最小粒子为“极微”也好,你称最小粒子为“邻虚”也好,反正金刚经强调:“所说此邻虚聚。如来说非邻虚聚。是故说名为邻虚聚”,“若邻虚聚是实有者。世尊则不应说名邻虚聚”;瑜伽师地论强调:“分别假立”以为“极微”。 你可能会问,科学界不断通过更精密的实验手段探测到更小的基本粒子,而瑜伽师地论此句经文说“又非极微集成se聚。但由觉慧分析诸se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那么科学界的实验发现和瑜伽师地论此处经文所说有没有矛盾之处? 没有矛盾。我们来解释调和一下二者各自的主张。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首先,无论是fo在上一段我们所引用的楞严经中,还是Mile菩萨在此段我们所引用的瑜伽师地论中,他们都没有否认于世间法、于凡夫妄想中的物理世界凡夫会发现所谓的“最小粒子”。也即,fo和Mile菩萨都开示说,于世间法、于凡夫妄想的物理世界,事物并不是无限可分的、事物并不是可以无限小下去。也即,于世间法、于凡夫妄想的物理世界,凡夫所能遭遇的体积最小的所谓物质的最小体积有个下限,这个下限就是所谓的最小粒子,楞严经称此最小粒子为“邻虚”,瑜伽师地论称此最小粒子为“极微”。所以fo不仅不否认于世间法、于凡夫妄想的物理世界凡夫所能遭遇的所谓物质的最小体积有个下限,fo在我们上段所引用的那段楞严经里,Mile菩萨在我们所引用的这段瑜伽师地论里,都明示了这一点。 楞严经云: “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se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这句经文我们上面已经解释过了,此处不再重复。 而此段瑜伽师地论下一句经文Mile菩萨就说: “又se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然se聚有分非极微。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se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 这句经文Mile菩萨的意思是说,于世间法、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所谓一般物质占空间有体积,所谓最小粒子也占空间有体积,可是虽然所谓一般物质占空间有体积、所谓最小粒子也占空间有体积,但一般物质可以再分最小粒子“极微”却不能,此即此处“又se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然se聚有分非极微。” Mile菩萨此处继续解释说,为什么说一般物质可以再分最小粒子“极微”却不能呢?因为最小粒子“极微”顾名思义自己就是分割的极限自己就是最小之分,此即此处“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 Mile菩萨继续解释说,于世间法、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所谓的“分割”这个概念只适用于一般的物质,“分割”这个概念不适用于“最小粒子”,因为最小粒子不能再行分割成破纪录的又一个更小的“最小粒子”,由此你应该明了“最小粒子”就是绝对的最小无法再分,此即此处“此是聚se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此处“此是聚se所有”之“此”指的就是“分割”这个事情。 所以虽然不如fo在上段我们所引用的楞严经里说的那么直白,但Mile菩萨关于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极微”是绝对最小无法再分之物质存在的意思表达得还是清楚无误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那本书里曾经讨论“事物是否无限可分”这个问题,康德说“事物是否无限可分”这个问题是个形而上的问题于世俗智慧来说没有答案。那么fo在此处无疑给“事物是否无限可分”这个世俗哲学问题作了盖棺定论,也即,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事物不是无限可分,凡夫于此妄想之物理世界往“小”的方向探索最终会抵达一个绝对最小的最小粒子,而且,fo还说,于此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凡夫会发现第二小粒子与最小粒子之间的关系是一分为七的关系。 fo的这些开示,我们等待科学探索去发现,我们拭目以待。 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上述的表述里处处强调“于世间法、于此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凡夫会发现”如何如何。我们这样强调就意味着,于这所讨论的一切诸fo并不这样看。 诸fo认为,所谓的最小粒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谓的最小粒子只不过是体积最小的所谓物质而已。于诸fo智慧里,所谓的物质仅仅是所谓的物质,所谓的物质都性空无自性如幻。既然于诸fo智慧里,所谓的物质仅仅是所谓的物质,所谓的物质都性空无自性如幻,那作为体积最小的物质,所谓的最小粒子自然也仅仅是所谓的最小粒子,所谓的最小粒子也都性空无自性如幻,此即金刚经第三十品所云,“若邻虚聚是实有者。世尊则不应说名邻虚聚。何以故。世尊。所说此邻虚聚。如来说非邻虚聚。是故说名为邻虚聚。” 此段瑜伽师地论此句经文,“又非极微集成se聚。但由觉慧分析诸se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表达的中心意思是“物质不是由极微聚集而成的”。 此段瑜伽师地论另外一句经文,“又se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然se聚有分非极微。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se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凡夫如果不停往“小”的方向探索,凡夫确实会发现一个绝对最小无法再分的最小粒子“极微”。也即,“非极微复有余极微”,也即,于世间法、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事物不是无限可分的,也即,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物质之分解是有尽头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那么此处弥勒菩萨一方面说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物质不是由极微聚集而成的”,另一方面又说于此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凡夫确实会发现一个绝对最小无法再分的最小粒子“极微”,那么弥勒菩萨前后这两个说法有无自相矛盾之处? 如果你仔细思维一下,此处弥勒菩萨前后这两个说法并不必然自相矛盾。弥勒菩萨此处的意思是说,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凡夫会接触到一般的物质,通过一些努力探索,凡夫或许也会探测到体积最小的物质即极微,一般的物质和最小粒子之极微同时存在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没有什么稀奇,甚至换个角度来看,一般的物质和最小粒子之极微同时存在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其实是一种必然,因为物质总是有大有小。 下面重点来了。 “又非极微集成色聚。但由觉慧分析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这句经文弥勒菩萨是说,虽然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一般的物质和绝对最小的物质“极微”同时存在,但一般的物质并不是由“极微”集聚而成的。也即一般的物质是一般的物质,最小的物质“极微”是最小的物质“极微”,一般的物质和最小粒子“极微”之间并没有“小”的集聚而构成“大”的这种“所属”关系。而凡夫于妄想之物理世界观察到一般的物质再观察到最小粒子“极微”后,凡夫总是会妄想一般的物质都是由此最小粒子“极微”集聚而成的,反过来凡夫也会同样妄想一般的物质也可以通过分解分割从而变化为最小粒子“极微”,此即凡夫的“一合相”妄想。 所以从瑜伽师地论“又非极微集成色聚。但由觉慧分析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这句经文可以看出,此处弥勒菩萨也是否定金刚经第三十品里凡夫的“一合相”这种妄想的。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也即,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为无明妄想所覆,“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此等众生才会于妄想之物理世界“观大观小”。 也即于诸佛如来眼中,“观大观小”本身已经是妄想了,于“观大观小”妄想上凡夫再起“大的是由小的集聚而成的”之“一合相”妄想更是妄上加妄。 (此段瑜伽师地论经解结束)
2637001351:一体之限量幻境。
2637001351:世界本为一体,无大无小。
2637001351:转物不为物转,转经亦不为经转。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三十品进行讲解。 在上面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严经里,fo显然是否定批评了“无中生有”先产生所谓的最小粒子然后所谓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变化形成了这个世界的万千气象这种“一合相”世界观。 在瑜伽师地论里,Mile菩萨否定了“物质是由最小粒子组成的”这种观点,瑜伽师地论里Mile菩萨否定“物质是由最小粒子组成的”这种观点的这段经文对我们准确理解金刚经第三十品的内容也会有很大帮助,所以下面我们把瑜伽师地论里Mile菩萨否定“物质是由最小粒子组成的”这种观点的这段经文引用解释一下。 《瑜伽师地论》云: “复次于se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又非极微集成se聚。但由觉慧分析诸se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又se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然se聚有分非极微。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se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 瑜伽师地论这段经文非常难以理解但又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先看第一句。 “复次于se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 此句经文是说,所谓的物质的形成,并不是先有最小粒子然后最小粒子再“聚少成多”“聚小成大”最终形成了物质,此句经文是说,所谓的物质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最小粒子,此即此处“于se聚中。曾无极微生。”其实我们之前已经多次讲过了,所谓的物质“性se真空。性空真se”,所谓的物质于眼根来说就如镜中映像无有自性无有实体。 “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此句是说,如来藏心起用“种子生现行”“见精映se”时,见精所映之“se”,不管是小是中还是大,都是见精一体呈现一下整体“映”出来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中午太阳当空时,树的下面自然会有一片树遮挡住阳光从而形成的一片阴影,此阴影不论小中大都是一体呈现的,此阴影的形成不存在什么最小粒子之极微不极微的问题。 瑜伽师地论此处此句“于se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表达的意思,和我们上面举例中树遮挡住阳光从而形成阴影的道理是一样的。 大家可能会说既然se聚不论是小中大,全部是见精一体呈现所映,此间“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曾无极微生”,那此处Mile菩萨为什么还要使用“se聚”或者“聚集”这样的表达呢?“se聚”或者“聚集”这个名字本身不就自带“聚少成多”“聚小成大”的意思吗? 确实是这样的,大家提出这样的疑问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这个问题本质上是fo说法时所采用的一个语言表达的方便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在前面的音频中我们也已经有所涉及,那么此处我们再来重复阐释一下。 “聚”,形声字。小篆字形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 “集”,会意字,“集”字商代金文的字形像是三只鸟栖息在同一棵树上,所以“集”字的本义是树上聚集了很多鸟,引申义为“会聚”“汇合”。 所以无论“聚”字还是“集”字确实都有“聚少成多”“聚小成大”的意思,那么既然“se聚”不论是小中大,全部是见精一体呈现所映,此间“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曾无极微生”,那此处Mile菩萨为什么还要把此“se”称为“se聚”或者“聚集”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原因就是fo在阐述fo法时,于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只有两个选项,第一个选项,就是在阐述fo法时于事于物仍然沿用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惯用的表达,比如此处的“se聚”,就是凡夫用来表达物质时的惯用表达。第二个选项就是,弃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现有的惯用表达而不用,另行创作一套更符合真理真实的语言表达系统来阐述fo法。 很显然如果大家读的fo经足够多就会发现,其实从金刚经的阐述大家也能瞧出端倪,就是fo在阐述fo法时于表达方式的选择上采用的是第一个选项,也即,fo在阐述fo法时于事于物仍然沿用了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惯用的表达,只不过当fo想于某处抒发真实时,他会于此凡夫惯用表达专门再作阐释。比如金刚经中多次出现的“fo说XX。即非XX。是名XX”固定句式就是fo阐述fo法时沿用凡夫惯用的表达但又另行说明的例子。 瑜伽师地论此处“复次于se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这句经文,Mile菩萨也正是在阐述fo法时沿用了凡夫惯用的表达但又另行作了说明。 那么fo在阐述fo法时于表达方式的选择上为什么不采用第二个选项呢?也即,诸fo在阐述fo法时于表达方式的选择上,为什么不弃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现有的惯用表达而不用,另行再创作一套更符合真理真实的语言表达系统来阐述fo法呢? 阐述fo法时于表达方式的选择上这第二个选项,乍一看貌似很有吸引力,但实践中你一尝试你就会发现,这种另行创作一套更符合真理真实的语言表达系统来阐述fo法的表达方式得不偿失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因为我自己讲金刚经撰稿时我常常要斟酌语言的表达方式问题,所以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首先,通过语言交流的双方先要明了双方在谈的是什么东西,这样后续的交流才可能有效进行下去。阐述fo法时于事于物仍然沿用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惯用的表达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讲授方采用惯用表达这种表达方式能令听方迅速确定讲授的人正在讲的是什么东西,那么这一点于双方的有效交流非常重要。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比如瑜伽师地论此处,“复次于se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听的人一听到Mile菩萨说“于se聚中。曾无极微生”,他至少能迅速明白Mile菩萨此处在讨论“物质”,他进一步能隐约感觉到Mile菩萨此处好像说“物质产生的过程中并没有最小粒子产生”。如果仅仅因为“聚”字本身有“聚少成多”的意思你就弃凡夫常用的这个表达物质的词“se聚”不用,你另造一个更符合真实的词来表达,比如“幻se”,虽然于讲的人来说“幻se”当然更符合真实,但于听的人来说他首先都不知道“幻se”说的是什么,连讲的人在说什么听的人都无法确定,后续的讲授交流又如何进行呢? 就如同我之前解释诸法性空时常说的,“诸根的体验都是真实的,你把诸根的体验和经验‘关联’起来从而赋予事物自性的那个‘关联’是妄想”,有的听众听我这样讲就给我留言了,他说,晓洁,诸根的“体验”既然被称为“体验”自然是包含“我想”的,你又如何能说“诸根的体验都是真实的”呢? 我看了这个听众的留言我暗自赞叹这是个爱思考的听众,从他的这个留言提问我能体会出来我们之前关于“我想”的讲解他确实是听懂了,所以他才有此一问。 我回复他说,语言自带妄想,我一说“体验”,你自然会觉得是“我体验”,那我现在给你澄清一下,我此处所说的“体验”只有“体验”没有“我在体验”这种“我”的感觉,我这样一解释你能明白“诸根的体验都是真实的”这句话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吗? 我在撰稿时我又何尝不知“体验”一词可能会带来“我想”相关的“联想”,但我表达时还是决定使用“体验”一词,因为此处使用“体验”一词于有效的沟通来说已经是最优的选择了,至于“体验”一词可能会带来“我想”相关的“联想”,我们可以通过再解释再澄清的办法解决掉。这也是金刚经里为什么会有“fo说XX。即非XX。是名XX。”之固定句式表达。 金刚经第三十品末尾以及金刚经第三十一品fo马上就会谈到说法时所面临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困境,fo说,“须菩提。此聚一执。但世言说。须菩提。是法非可言法。婴儿凡夫偏言所取。”(真谛法师译本) 所以回头等讲到相关处我们会再谈说法时语言表达的问题。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有点扯远了,再看瑜伽师地论的下句经文。 “又非极微集成se聚。但由觉慧分析诸se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 这句经文也非常重要,这句经文是说,虽然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凡夫确实会发现最小粒子,但并不是最小粒子聚集形成了物质。事物无论大小都没有自性,所谓的最小粒子也性空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实体,从所谓的最小粒子自性空没有实体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最小粒子并不真实存在。 是凡夫妄想攀缘往极小处思维,重复地于妄想思维中不停地把大物质分割成小物质小物质再分割成更小的物质这样妄想攀缘最终达于最小粒子,因此,实际上,于所谓物质中并没有所谓最小粒子“极微”存在,是凡夫于妄想思维中不停分割攀缘从而以为物质都是由最小粒子极微“聚少成多”“聚小成大”集聚而成的。 也即,连肉眼可见的大的物质都无自性性空都不真实存在,你于此妄想中的所谓的大的物质又进一步妄想此所谓的大的物质是由最小粒子构成的更是妄想之上又叠妄想。 所谓从大至小的“分割”和从小至大的“集聚”都是妄想之上又叠妄想。 所以Mile菩萨此处不管是用语还是表达语义都异常清晰不容误解,“又非极微集成se聚。但由觉慧分析诸se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 此处Mile菩萨的说法和fo在上一段楞严经中的说法、以及fo在金刚经第三十品中的说法,完全一致。 金刚经第三十品云(真谛法师译本): “须菩提言。彼邻虚聚。甚多。世尊。何以故。世尊。若邻虚聚是实有者。世尊则不应说名邻虚聚。何以故。世尊。所说此邻虚聚。如来说非邻虚聚。是故说名为邻虚聚。” 所以你称最小粒子为“极微”也好,你称最小粒子为“邻虚”也好,反正金刚经强调:“所说此邻虚聚。如来说非邻虚聚。是故说名为邻虚聚”,“若邻虚聚是实有者。世尊则不应说名邻虚聚”;瑜伽师地论强调:“分别假立”以为“极微”。 你可能会问,科学界不断通过更精密的实验手段探测到更小的基本粒子,而瑜伽师地论此句经文说“又非极微集成se聚。但由觉慧分析诸se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那么科学界的实验发现和瑜伽师地论此处经文所说有没有矛盾之处? 没有矛盾。我们来解释调和一下二者各自的主张。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首先,无论是fo在上一段我们所引用的楞严经中,还是Mile菩萨在此段我们所引用的瑜伽师地论中,他们都没有否认于世间法、于凡夫妄想中的物理世界凡夫会发现所谓的“最小粒子”。也即,fo和Mile菩萨都开示说,于世间法、于凡夫妄想的物理世界,事物并不是无限可分的、事物并不是可以无限小下去。也即,于世间法、于凡夫妄想的物理世界,凡夫所能遭遇的体积最小的所谓物质的最小体积有个下限,这个下限就是所谓的最小粒子,楞严经称此最小粒子为“邻虚”,瑜伽师地论称此最小粒子为“极微”。所以fo不仅不否认于世间法、于凡夫妄想的物理世界凡夫所能遭遇的所谓物质的最小体积有个下限,fo在我们上段所引用的那段楞严经里,Mile菩萨在我们所引用的这段瑜伽师地论里,都明示了这一点。 楞严经云: “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se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这句经文我们上面已经解释过了,此处不再重复。 而此段瑜伽师地论下一句经文Mile菩萨就说: “又se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然se聚有分非极微。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se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 这句经文Mile菩萨的意思是说,于世间法、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所谓一般物质占空间有体积,所谓最小粒子也占空间有体积,可是虽然所谓一般物质占空间有体积、所谓最小粒子也占空间有体积,但一般物质可以再分最小粒子“极微”却不能,此即此处“又se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然se聚有分非极微。” Mile菩萨此处继续解释说,为什么说一般物质可以再分最小粒子“极微”却不能呢?因为最小粒子“极微”顾名思义自己就是分割的极限自己就是最小之分,此即此处“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 Mile菩萨继续解释说,于世间法、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所谓的“分割”这个概念只适用于一般的物质,“分割”这个概念不适用于“最小粒子”,因为最小粒子不能再行分割成破纪录的又一个更小的“最小粒子”,由此你应该明了“最小粒子”就是绝对的最小无法再分,此即此处“此是聚se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此处“此是聚se所有”之“此”指的就是“分割”这个事情。 所以虽然不如fo在上段我们所引用的楞严经里说的那么直白,但Mile菩萨关于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极微”是绝对最小无法再分之物质存在的意思表达得还是清楚无误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那本书里曾经讨论“事物是否无限可分”这个问题,康德说“事物是否无限可分”这个问题是个形而上的问题于世俗智慧来说没有答案。那么fo在此处无疑给“事物是否无限可分”这个世俗哲学问题作了盖棺定论,也即,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事物不是无限可分,凡夫于此妄想之物理世界往“小”的方向探索最终会抵达一个绝对最小的最小粒子,而且,fo还说,于此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凡夫会发现第二小粒子与最小粒子之间的关系是一分为七的关系。 fo的这些开示,我们等待科学探索去发现,我们拭目以待。 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上述的表述里处处强调“于世间法、于此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凡夫会发现”如何如何。我们这样强调就意味着,于这所讨论的一切诸fo并不这样看。 诸fo认为,所谓的最小粒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谓的最小粒子只不过是体积最小的所谓物质而已。于诸fo智慧里,所谓的物质仅仅是所谓的物质,所谓的物质都性空无自性如幻。既然于诸fo智慧里,所谓的物质仅仅是所谓的物质,所谓的物质都性空无自性如幻,那作为体积最小的物质,所谓的最小粒子自然也仅仅是所谓的最小粒子,所谓的最小粒子也都性空无自性如幻,此即金刚经第三十品所云,“若邻虚聚是实有者。世尊则不应说名邻虚聚。何以故。世尊。所说此邻虚聚。如来说非邻虚聚。是故说名为邻虚聚。” 此段瑜伽师地论此句经文,“又非极微集成se聚。但由觉慧分析诸se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表达的中心意思是“物质不是由极微聚集而成的”。 此段瑜伽师地论另外一句经文,“又se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然se聚有分非极微。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se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凡夫如果不停往“小”的方向探索,凡夫确实会发现一个绝对最小无法再分的最小粒子“极微”。也即,“非极微复有余极微”,也即,于世间法、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事物不是无限可分的,也即,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物质之分解是有尽头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那么此处弥勒菩萨一方面说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物质不是由极微聚集而成的”,另一方面又说于此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凡夫确实会发现一个绝对最小无法再分的最小粒子“极微”,那么弥勒菩萨前后这两个说法有无自相矛盾之处? 如果你仔细思维一下,此处弥勒菩萨前后这两个说法并不必然自相矛盾。弥勒菩萨此处的意思是说,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凡夫会接触到一般的物质,通过一些努力探索,凡夫或许也会探测到体积最小的物质即极微,一般的物质和最小粒子之极微同时存在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没有什么稀奇,甚至换个角度来看,一般的物质和最小粒子之极微同时存在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其实是一种必然,因为物质总是有大有小。 下面重点来了。 “又非极微集成色聚。但由觉慧分析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这句经文弥勒菩萨是说,虽然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一般的物质和绝对最小的物质“极微”同时存在,但一般的物质并不是由“极微”集聚而成的。也即一般的物质是一般的物质,最小的物质“极微”是最小的物质“极微”,一般的物质和最小粒子“极微”之间并没有“小”的集聚而构成“大”的这种“所属”关系。而凡夫于妄想之物理世界观察到一般的物质再观察到最小粒子“极微”后,凡夫总是会妄想一般的物质都是由此最小粒子“极微”集聚而成的,反过来凡夫也会同样妄想一般的物质也可以通过分解分割从而变化为最小粒子“极微”,此即凡夫的“一合相”妄想。 所以从瑜伽师地论“又非极微集成色聚。但由觉慧分析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这句经文可以看出,此处弥勒菩萨也是否定金刚经第三十品里凡夫的“一合相”这种妄想的。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也即,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为无明妄想所覆,“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此等众生才会于妄想之物理世界“观大观小”。 也即于诸佛如来眼中,“观大观小”本身已经是妄想了,于“观大观小”妄想上凡夫再起“大的是由小的集聚而成的”之“一合相”妄想更是妄上加妄。 (此段瑜伽师地论经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