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一合相者即是非相。
2637001351:现在开来,还是不懂
2637001351:总感觉似懂非懂
2637001351:一合相读了多年,也是很理解。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来讲解金刚经第三十品。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来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下面我们接着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极微尘量等世界。即以如是无数世界色像为墨如极微聚。善现。于汝意云何。是极微聚宁为多不。 善现答言。是极微聚。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何以故。世尊。若极微聚是实有者。fo不应说为极微聚。所以者何。如来说极微聚。即为非聚。故名极微聚。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世尊。若世界是实有者。即为一合执。如来说一合执。即为非执。故名一合执。 fo言善现。此一合执。不可言说不可戏论然彼一切愚夫异生强执是法。 我们此次解释金刚经的音频讲座不知不觉讲到了金刚经的第三十品。就像我们在前面介绍过的,金刚经第三十品的内容非常重要。金刚经第三十品fo主要是在批判凡夫“一合执”这种妄想。依我看fo对“一合执”的批判真是及时雨,因为我本人观察到太多学fo的人甚至是讲解金刚经的人堕在“一合执”错误见解里面而不自知。很多人非常容易把大乘fo法的“性空”解释成“一合执”这种世智辩聪,殊不知fo在金刚经第三十品着力否定和批判的恰恰就是“一合执”这种妄想,可见把大乘fo法“性空”解释成“一合执”的那些人不仅没有真正理解大乘fo法的“性空”,他们更没有理解金刚经第三十品里“一合执”的所指,他们没有理解在金刚经第三十品里fo是否定“一合执”这种思想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金刚经第三十品玄奘法师译本的这个“一合执”,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翻译为“一合相”,真谛法师的译本翻译为“聚一执”,岌多法师的译本翻译为“抟取”,这个“一合执”是彻头彻尾的妄想,但由于金刚经第三十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较简略,所以很多人研学金刚经第三十品往往很难领会此处“一合相”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更有甚者,很多人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甚至没有读出fo在金刚经第三十品是在否定“一合相”这种思想。 造成大家不能正确领会金刚经第三十品内容的原因,有所讨论内容本身较深奥的原因,也有译本的原因。对金刚经第三十品翻译得最好的是真谛法师的译本,而大家读金刚经读真谛法师译本的人很少,一般的情况下大家读金刚经读了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后,大不了会再读一下玄奘法师的译本,研学金刚经很少有人去研究真谛法师的译本,但就像我们对比六译本时已经说的,金刚经的六个译本中真谛法师的译本是不可或缺的,金刚经第三十品的翻译就是一个例子。 鉴于我个人认为金刚经六个译本中就金刚经第三十品的翻译来说真谛法师的译本翻译得最好,所以我们此次讲解金刚经第三十品以真谛法师的译本为主,同时参照玄奘法师的译本和岌多法师的译本。 下面我再来为大家诵读一下金刚经第三十品真谛法师的译文。 金刚经真谛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地大微尘。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如微尘聚。须菩提。汝意云何。是邻虚聚宁为多不。须菩提言。彼邻虚聚。甚多。世尊。何以故。世尊。若邻虚聚是实有者。世尊则不应说名邻虚聚。何以故。世尊。所说此邻虚聚。如来说非邻虚聚。是故说名为邻虚聚。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故说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世尊。若执世界为实有者。是聚一执。此聚一执。如来说非执。故说聚一执。fo世尊言。须菩提。此聚一执。但世言说。须菩提。是法非可言法。婴儿凡夫偏言所取。 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金刚经第三十品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地大微尘。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如微尘聚。须菩提。汝意云何。是邻虚聚宁为多不。” 这一句经文的翻译就能体现出真谛法师翻译的功力和为读者着想那种翻译导向。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要想正确理解金刚经第三十品“一合相”的所指,金刚经第三十品里出现的“墨”字是关键。你看此处此句真谛法师译文里“墨”字出现时的具体表达为,“以三千大千世界地大微尘。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如微尘聚。”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金刚经第三十品里真谛法师对“墨”字的处理可谓是煞费苦心。 玄奘法师翻译金刚经非常可靠,让人觉得值得依赖,但真谛法师翻译金刚经时在非常微妙的难点他那种“敲开果壳让读者吃果仁”的巧妙处理手法真的让我佩服。 就凭真谛法师在翻译金刚经第三十品时微妙细节处理上的高超表现,说金刚经真谛法师的译本尚优于玄奘法师的译本不为过。 我们看一下其他几个译本对金刚经第三十品这句经文的翻译,我们来对比一下看看什么叫好的翻译是“敲开果壳让读者吃果仁”。 先看玄奘法师的译本。 玄奘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为: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极微尘量等世界。即以如是无数世界色像为墨如极微聚。善现。于汝意云何。是极微聚宁为多不。” 玄奘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涉及“墨”字的表达为,“即以如是无数世界色像为墨如极微聚。” 我请问你,读了玄奘法师译文这句“即以如是无数世界色像为墨如极微聚”,你能理解佛在讲说金刚经第三十品“一合相”时为什么用一个“墨”字吗?用泥团表达小的微粒聚合在一块之“一合相”岂不是更好理解吗? 佛在讲说“一合相”时为什么弃类似“泥团”这种常用的事物而不用,而非要选一个相对生僻的“墨”字来表达呢?读玄奘法师的译本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我相信你不能。 下面我们再看岌多法师的译本。 岌多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为: “若复善实善家子若。善家女若。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地尘。彼如是色类墨作已。乃至如是不可数。譬如最小聚。彼何意念。善实虽然。彼多最小聚有。” 岌多法师此句经文译文涉及“墨”字的表达为,“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地尘。彼如是色类墨作已。乃至如是不可数。譬如最小聚。” 岌多法师此句经文译文里涉及“墨”字的表达,和玄奘法师此句经文译文里涉及“墨”字的表达基本一致。这两位法师的表达基本一致,说明梵文原文基本就是这个样子的。 同样的,我个人认为你读岌多法师的此句经文译文,你同样无法理解佛在此处专用一个“墨”字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特别的意思。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我们再看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鸠摩罗什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为: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鸠摩罗什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完全没有“墨”字出现,也即鸠摩罗什法师在翻译金刚经第三十品时,把此处梵文原本里的“墨”字给完全略去了,他把玄奘法师译本里的那句“即以如是无数世界色像为墨如极微聚”,简化翻译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很明显此句经文的翻译,鸠摩罗什法师略去了“墨”字,可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时为什么要略去这个“墨”字呢,翻译时少一个字多一个字也不会对译文的繁简程度形成实质性影响呀。 所以我已经多次表达过,从把握金刚经经义的角度来说,我个人对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是不满意的。 我们再回过来看真谛法师对此句经文的处理。 真谛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为: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地大微尘。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如微尘聚。须菩提。汝意云何。是邻虚聚宁为多不。” 此句真谛法师的译文里,涉及“墨”字的表达真谛法师的处理是,“以三千大千世界地大微尘。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如微尘聚。” 好一个“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如微尘聚”,我本人正是读到这句“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如微尘聚”时,如闪电闪了一下一般彻底明白了金刚经第三十品里佛说“一合相”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第三十品里佛用一个“墨”字是有深意的,而鸠摩罗什法师做翻译时自作主张地把“墨”字给删去了,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没有作任何发挥原样保留了金刚经第三十品里的“墨”字以及涉及“墨”字时的具体表达方式。 而真谛法师不同,真谛法师在翻译时不仅保留了金刚经第三十品里的“墨”字,真谛法师在处理涉及“墨”字的具体表达时,他自己自作主张作了一点点小的发挥,他把玄奘法师译文里的“为墨”,或者岌多法师译文里的“墨作”,更具体的表达成了“烧成灰末。合为墨丸”。 也即是,实事求是的说,在金刚经第三十品涉及“墨”字表达的翻译上,真谛法师的翻译没有完全忠于梵文原文,因为根据岌多法师的译文和玄奘法师的译文,金刚经第三十品梵文原文涉及“墨”字的表达应该就是一个简单的“为墨”或者“墨作”,佛并没有具体地说如何“为墨”。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而真谛法师在为金刚经第三十品涉及“墨”字表达做翻译时,他直接把制作墨的过程给表达了出来,他没有像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那样照着梵文原文直接直译为“为墨”或者“墨作”。就好比我说“做馒头”,你要是把我说的“做馒头”翻译成其他语言,直译翻译的话就是“做馒头”,而真谛法师翻译时等于是把“做馒头”义译成了“把水和面粉搅拌在一起发酵然后分割然后上锅蒸”。 那么真谛法师翻译金刚经第三十品里涉及“墨”字的这句表达时,为什么不也像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一样采取准确直译的方式翻译成“为墨”或“墨作”呢?他为什么要自作主张变通了一下把“为墨”或“墨作”翻译成“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呢? 此处真谛法师这个翻译上的变通处理就是“敲开果壳让读者吃果仁”,我猜测真谛法师担心于此处如果直译翻译成“为墨”或者“墨作”读者领会不了世尊此处说法选择“墨”字的特别用意。如果读者领会不了世尊此处说法选择“墨”字的特殊用意,读者就很难领会金刚经第三十品佛所否定的“一合相”到底指的是怎么样的一种世界观。 理解“一合相”这种世界观很重要。要想理解“一合相”,准确领会“墨”字是关键,因此真谛法师在金刚经第三十品翻译涉及“墨”字的相关表达时他采取了有所变通的义译。 “墨”字,会意兼形声,从土,从黑,黑亦是声旁,本义: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 从“墨”字的字义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所使用的成品墨块,一般是用松烟等原料压合而成。而“松烟”又是什么?“松烟”即是干的松枝经充分烧燃后所得的黑色灰烬颗粒。 所以从制“墨”的工艺大家可以了知,制“墨”包含两道完全相反的工序,先要通过烧燃的方法把松枝氧化分解为黑色灰烬颗粒,然后再把这些黑色灰烬颗粒聚合成“墨块”。 所以制墨的工序包含分解和聚合两道完全相反的工序。制墨先要通过烧燃的方法把松枝氧化分解为黑色灰烬颗粒,然后再把这些黑色灰烬颗粒聚合成“墨块”。 现在大家明白佛在金刚经第三十品里讲说否定“一合相”时,为什么不用“泥团”这个更常见的事物作比喻而使用“墨”这个大家相对来说不太了解制作方法的事物作比喻了吧? “泥团”只能表达出把微小的尘土聚合成较大的一团的意思,但“泥团”没有把大的事物分解为极小颗粒的意思。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而“墨”字不一样,“墨”字表达了先把甲事物分解成极小颗粒,然后再把这些极小颗粒重新聚合成乙事物这样一个分解重组之变化。 “墨”的制作过程等同于就是把松枝变化为了“墨块”,而连接“松枝”和“墨块”这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变化的过渡就是那个“最小颗粒”。 也即,制作“墨”的工艺使人会自然联想到,无论“松枝”也好,“墨块”也好,他们都是可以最终解构为“最小颗粒”的,只不过“松枝”是最小颗粒的一种组织形态,而“墨块”是最小颗粒的另外一种组织形态,通过燃烧,最小颗粒的组织形态可以从“松枝”这种特定的组织形态变化为“墨块”这种特定的另外一种组织形态。 上面一段关于“松枝”,“最小颗粒”,“墨块”之间关系的描述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 对,这些描述正是我们所学的科学知识给我们所描绘的世界观。 科学告诉我们“木块”和“钻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质上就是同一种物质,因为它们都是碳原子的不同组织形态而已。 那包括碳原子在内的“原子”还不是最小粒子,如果我们把“原子”进一步解构,我们又可以把“原子”解构为“质子”和“电子”,然后我们又可以把“质子”和“电子”进一步解构,如此往复,如此继续,理论上我们关于粒子的解构工作会让我们最终得到一个“最小粒子”。 按照这种“解构”然后重新“聚合”的理论,所谓的大千世界万千变化,只不过都是“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不停地在变化而已,比如“松枝”变化为“墨块”。 “大千世界万千变化,本质上是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不停地在变化”这种世界观,fo在金刚经里称之为“一合相”,此“一合相”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此“一合相”玄奘法师翻译为“一合执”,真谛法师翻译为“聚一执”,岌多法师翻译为“抟取”。 称之为“一合相”也好,“一合执”也好,“聚一执”也好,“抟取”也好,不管称呼这种世界观什么名字,这种世界观的核心主张就是“大千世界万千变化,本质上是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不停地在变化”。 fo在金刚经第三十品郑重宣告,“大千世界万千变化,本质上是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不停地在变化”这种世界观是错误的、是妄想,是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攀缘妄想妄想出了这种世界观。 所以我们之前说打个不恰当的比喻,fo等于在金刚经第三十品,在金刚经即将要结束的时候,好像突然又扔出了一个bomb,把我们“一合相”这种妄想给炸得粉碎,把我们用一种妄想去解释另外一种妄想的路给封堵上了。
2637001351:一合相者即是非相。
2637001351:现在开来,还是不懂
2637001351:总感觉似懂非懂
2637001351:一合相读了多年,也是很理解。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来讲解金刚经第三十品。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来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下面我们接着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极微尘量等世界。即以如是无数世界色像为墨如极微聚。善现。于汝意云何。是极微聚宁为多不。 善现答言。是极微聚。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何以故。世尊。若极微聚是实有者。fo不应说为极微聚。所以者何。如来说极微聚。即为非聚。故名极微聚。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世尊。若世界是实有者。即为一合执。如来说一合执。即为非执。故名一合执。 fo言善现。此一合执。不可言说不可戏论然彼一切愚夫异生强执是法。 我们此次解释金刚经的音频讲座不知不觉讲到了金刚经的第三十品。就像我们在前面介绍过的,金刚经第三十品的内容非常重要。金刚经第三十品fo主要是在批判凡夫“一合执”这种妄想。依我看fo对“一合执”的批判真是及时雨,因为我本人观察到太多学fo的人甚至是讲解金刚经的人堕在“一合执”错误见解里面而不自知。很多人非常容易把大乘fo法的“性空”解释成“一合执”这种世智辩聪,殊不知fo在金刚经第三十品着力否定和批判的恰恰就是“一合执”这种妄想,可见把大乘fo法“性空”解释成“一合执”的那些人不仅没有真正理解大乘fo法的“性空”,他们更没有理解金刚经第三十品里“一合执”的所指,他们没有理解在金刚经第三十品里fo是否定“一合执”这种思想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金刚经第三十品玄奘法师译本的这个“一合执”,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翻译为“一合相”,真谛法师的译本翻译为“聚一执”,岌多法师的译本翻译为“抟取”,这个“一合执”是彻头彻尾的妄想,但由于金刚经第三十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较简略,所以很多人研学金刚经第三十品往往很难领会此处“一合相”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更有甚者,很多人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甚至没有读出fo在金刚经第三十品是在否定“一合相”这种思想。 造成大家不能正确领会金刚经第三十品内容的原因,有所讨论内容本身较深奥的原因,也有译本的原因。对金刚经第三十品翻译得最好的是真谛法师的译本,而大家读金刚经读真谛法师译本的人很少,一般的情况下大家读金刚经读了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后,大不了会再读一下玄奘法师的译本,研学金刚经很少有人去研究真谛法师的译本,但就像我们对比六译本时已经说的,金刚经的六个译本中真谛法师的译本是不可或缺的,金刚经第三十品的翻译就是一个例子。 鉴于我个人认为金刚经六个译本中就金刚经第三十品的翻译来说真谛法师的译本翻译得最好,所以我们此次讲解金刚经第三十品以真谛法师的译本为主,同时参照玄奘法师的译本和岌多法师的译本。 下面我再来为大家诵读一下金刚经第三十品真谛法师的译文。 金刚经真谛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地大微尘。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如微尘聚。须菩提。汝意云何。是邻虚聚宁为多不。须菩提言。彼邻虚聚。甚多。世尊。何以故。世尊。若邻虚聚是实有者。世尊则不应说名邻虚聚。何以故。世尊。所说此邻虚聚。如来说非邻虚聚。是故说名为邻虚聚。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故说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世尊。若执世界为实有者。是聚一执。此聚一执。如来说非执。故说聚一执。fo世尊言。须菩提。此聚一执。但世言说。须菩提。是法非可言法。婴儿凡夫偏言所取。 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金刚经第三十品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地大微尘。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如微尘聚。须菩提。汝意云何。是邻虚聚宁为多不。” 这一句经文的翻译就能体现出真谛法师翻译的功力和为读者着想那种翻译导向。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要想正确理解金刚经第三十品“一合相”的所指,金刚经第三十品里出现的“墨”字是关键。你看此处此句真谛法师译文里“墨”字出现时的具体表达为,“以三千大千世界地大微尘。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如微尘聚。”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金刚经第三十品里真谛法师对“墨”字的处理可谓是煞费苦心。 玄奘法师翻译金刚经非常可靠,让人觉得值得依赖,但真谛法师翻译金刚经时在非常微妙的难点他那种“敲开果壳让读者吃果仁”的巧妙处理手法真的让我佩服。 就凭真谛法师在翻译金刚经第三十品时微妙细节处理上的高超表现,说金刚经真谛法师的译本尚优于玄奘法师的译本不为过。 我们看一下其他几个译本对金刚经第三十品这句经文的翻译,我们来对比一下看看什么叫好的翻译是“敲开果壳让读者吃果仁”。 先看玄奘法师的译本。 玄奘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为: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极微尘量等世界。即以如是无数世界色像为墨如极微聚。善现。于汝意云何。是极微聚宁为多不。” 玄奘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涉及“墨”字的表达为,“即以如是无数世界色像为墨如极微聚。” 我请问你,读了玄奘法师译文这句“即以如是无数世界色像为墨如极微聚”,你能理解佛在讲说金刚经第三十品“一合相”时为什么用一个“墨”字吗?用泥团表达小的微粒聚合在一块之“一合相”岂不是更好理解吗? 佛在讲说“一合相”时为什么弃类似“泥团”这种常用的事物而不用,而非要选一个相对生僻的“墨”字来表达呢?读玄奘法师的译本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我相信你不能。 下面我们再看岌多法师的译本。 岌多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为: “若复善实善家子若。善家女若。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地尘。彼如是色类墨作已。乃至如是不可数。譬如最小聚。彼何意念。善实虽然。彼多最小聚有。” 岌多法师此句经文译文涉及“墨”字的表达为,“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地尘。彼如是色类墨作已。乃至如是不可数。譬如最小聚。” 岌多法师此句经文译文里涉及“墨”字的表达,和玄奘法师此句经文译文里涉及“墨”字的表达基本一致。这两位法师的表达基本一致,说明梵文原文基本就是这个样子的。 同样的,我个人认为你读岌多法师的此句经文译文,你同样无法理解佛在此处专用一个“墨”字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特别的意思。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我们再看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鸠摩罗什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为: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鸠摩罗什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完全没有“墨”字出现,也即鸠摩罗什法师在翻译金刚经第三十品时,把此处梵文原本里的“墨”字给完全略去了,他把玄奘法师译本里的那句“即以如是无数世界色像为墨如极微聚”,简化翻译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很明显此句经文的翻译,鸠摩罗什法师略去了“墨”字,可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时为什么要略去这个“墨”字呢,翻译时少一个字多一个字也不会对译文的繁简程度形成实质性影响呀。 所以我已经多次表达过,从把握金刚经经义的角度来说,我个人对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是不满意的。 我们再回过来看真谛法师对此句经文的处理。 真谛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为: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地大微尘。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如微尘聚。须菩提。汝意云何。是邻虚聚宁为多不。” 此句真谛法师的译文里,涉及“墨”字的表达真谛法师的处理是,“以三千大千世界地大微尘。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如微尘聚。” 好一个“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如微尘聚”,我本人正是读到这句“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如微尘聚”时,如闪电闪了一下一般彻底明白了金刚经第三十品里佛说“一合相”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第三十品里佛用一个“墨”字是有深意的,而鸠摩罗什法师做翻译时自作主张地把“墨”字给删去了,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没有作任何发挥原样保留了金刚经第三十品里的“墨”字以及涉及“墨”字时的具体表达方式。 而真谛法师不同,真谛法师在翻译时不仅保留了金刚经第三十品里的“墨”字,真谛法师在处理涉及“墨”字的具体表达时,他自己自作主张作了一点点小的发挥,他把玄奘法师译文里的“为墨”,或者岌多法师译文里的“墨作”,更具体的表达成了“烧成灰末。合为墨丸”。 也即是,实事求是的说,在金刚经第三十品涉及“墨”字表达的翻译上,真谛法师的翻译没有完全忠于梵文原文,因为根据岌多法师的译文和玄奘法师的译文,金刚经第三十品梵文原文涉及“墨”字的表达应该就是一个简单的“为墨”或者“墨作”,佛并没有具体地说如何“为墨”。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而真谛法师在为金刚经第三十品涉及“墨”字表达做翻译时,他直接把制作墨的过程给表达了出来,他没有像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那样照着梵文原文直接直译为“为墨”或者“墨作”。就好比我说“做馒头”,你要是把我说的“做馒头”翻译成其他语言,直译翻译的话就是“做馒头”,而真谛法师翻译时等于是把“做馒头”义译成了“把水和面粉搅拌在一起发酵然后分割然后上锅蒸”。 那么真谛法师翻译金刚经第三十品里涉及“墨”字的这句表达时,为什么不也像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一样采取准确直译的方式翻译成“为墨”或“墨作”呢?他为什么要自作主张变通了一下把“为墨”或“墨作”翻译成“烧成灰末。合为墨丸”呢? 此处真谛法师这个翻译上的变通处理就是“敲开果壳让读者吃果仁”,我猜测真谛法师担心于此处如果直译翻译成“为墨”或者“墨作”读者领会不了世尊此处说法选择“墨”字的特别用意。如果读者领会不了世尊此处说法选择“墨”字的特殊用意,读者就很难领会金刚经第三十品佛所否定的“一合相”到底指的是怎么样的一种世界观。 理解“一合相”这种世界观很重要。要想理解“一合相”,准确领会“墨”字是关键,因此真谛法师在金刚经第三十品翻译涉及“墨”字的相关表达时他采取了有所变通的义译。 “墨”字,会意兼形声,从土,从黑,黑亦是声旁,本义: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 从“墨”字的字义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所使用的成品墨块,一般是用松烟等原料压合而成。而“松烟”又是什么?“松烟”即是干的松枝经充分烧燃后所得的黑色灰烬颗粒。 所以从制“墨”的工艺大家可以了知,制“墨”包含两道完全相反的工序,先要通过烧燃的方法把松枝氧化分解为黑色灰烬颗粒,然后再把这些黑色灰烬颗粒聚合成“墨块”。 所以制墨的工序包含分解和聚合两道完全相反的工序。制墨先要通过烧燃的方法把松枝氧化分解为黑色灰烬颗粒,然后再把这些黑色灰烬颗粒聚合成“墨块”。 现在大家明白佛在金刚经第三十品里讲说否定“一合相”时,为什么不用“泥团”这个更常见的事物作比喻而使用“墨”这个大家相对来说不太了解制作方法的事物作比喻了吧? “泥团”只能表达出把微小的尘土聚合成较大的一团的意思,但“泥团”没有把大的事物分解为极小颗粒的意思。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而“墨”字不一样,“墨”字表达了先把甲事物分解成极小颗粒,然后再把这些极小颗粒重新聚合成乙事物这样一个分解重组之变化。 “墨”的制作过程等同于就是把松枝变化为了“墨块”,而连接“松枝”和“墨块”这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变化的过渡就是那个“最小颗粒”。 也即,制作“墨”的工艺使人会自然联想到,无论“松枝”也好,“墨块”也好,他们都是可以最终解构为“最小颗粒”的,只不过“松枝”是最小颗粒的一种组织形态,而“墨块”是最小颗粒的另外一种组织形态,通过燃烧,最小颗粒的组织形态可以从“松枝”这种特定的组织形态变化为“墨块”这种特定的另外一种组织形态。 上面一段关于“松枝”,“最小颗粒”,“墨块”之间关系的描述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 对,这些描述正是我们所学的科学知识给我们所描绘的世界观。 科学告诉我们“木块”和“钻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质上就是同一种物质,因为它们都是碳原子的不同组织形态而已。 那包括碳原子在内的“原子”还不是最小粒子,如果我们把“原子”进一步解构,我们又可以把“原子”解构为“质子”和“电子”,然后我们又可以把“质子”和“电子”进一步解构,如此往复,如此继续,理论上我们关于粒子的解构工作会让我们最终得到一个“最小粒子”。 按照这种“解构”然后重新“聚合”的理论,所谓的大千世界万千变化,只不过都是“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不停地在变化而已,比如“松枝”变化为“墨块”。 “大千世界万千变化,本质上是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不停地在变化”这种世界观,fo在金刚经里称之为“一合相”,此“一合相”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此“一合相”玄奘法师翻译为“一合执”,真谛法师翻译为“聚一执”,岌多法师翻译为“抟取”。 称之为“一合相”也好,“一合执”也好,“聚一执”也好,“抟取”也好,不管称呼这种世界观什么名字,这种世界观的核心主张就是“大千世界万千变化,本质上是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不停地在变化”。 fo在金刚经第三十品郑重宣告,“大千世界万千变化,本质上是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不停地在变化”这种世界观是错误的、是妄想,是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攀缘妄想妄想出了这种世界观。 所以我们之前说打个不恰当的比喻,fo等于在金刚经第三十品,在金刚经即将要结束的时候,好像突然又扔出了一个bomb,把我们“一合相”这种妄想给炸得粉碎,把我们用一种妄想去解释另外一种妄想的路给封堵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