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禅宗宝典,六组慧根。
2637001351:不好理解。
2637001351:如来若来若去,故名如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对金刚经第二十九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接下来我们来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复次。善现。若有说言。如来若去若来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都无所去。无所从来。故名如来应正等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那么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的经文不长,大家通过简单对比不难发现,相比于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玄奘法师的译文,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少了“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经文,或者反过来说,相比于金刚经第二十九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玄奘法师的译文多了“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经文。 那么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对应的梵文原本,到底有没有“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看一下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真谛法师的译文和岌多法师的译文。 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真谛法师的译文为: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行住坐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者。无所行去。无所从来。是故说名如来应供正遍觉知。 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岌多法师的译文为: 虽然复次时善实。若有如是语。如来去若。不去若。住若。坐若。卧若。如法不我善实说义解。彼何所因。如来者。善实说名无所去无所来。彼故说名如来应正遍知者。 很显然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真谛法师的译文和岌多法师的译文都没有“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所以在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的翻译上大概率是玄奘法师的译文不准确多了“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衍文。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我们大家都还记得吧,“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经文曾经出现在金刚经第十七品玄奘法师的译文里,我们当时也核对了金刚经第十七品岌多法师的译文,金刚经第十七品岌多法师的译文有“彼何所因。如来者。善实真如故此即是”这么一句经文,正好对应金刚经第十七品玄奘法师的译文“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 所以综合对比几个译本我们可以发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经文金刚经第十七品里确实有,而在金刚经第二十九品佛再谈何谓“如来”时,佛并没有重复说“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话,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玄奘法师译文里这句“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是多出来的衍文。 回到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经文的内容本身。很显然在金刚经快要结束的时候,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九品通过否定错误认知的形式再次强调,那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如来应身不是真的如来,如来法身才是真的如来。如来法身之所以幻化出一个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的如来应身,主要是为了便于和身处“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之中的凡夫进行交流和互动。 如果无形无相冷不丁空中突然传来一个声音给你说法,你别说闻法领悟其义了,光吓就会把你吓得够呛。所以妙湛总持不动尊之如来法身,为了能在不惊吓到你的情况下循序渐进给你说法,以慈悲方便幻化出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如来应身来给你说法,让你心生亲近闻法欢喜。 等你于所闻法有所领悟的时候,如来再告诉你实情确认你于所闻法领悟的不错,也即确实是,“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也即,真正那个如来法身,要“如是以相非相”去“观”,所以“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也即,你带着“我想”“人想”那套凡夫常规的思维认知是无法见于如来的,也即,“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所以,在金刚经快要结束的时候,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九品通过自说自话的形式再次告诉你,“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看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真谛法师译文第一句经文。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行住坐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此句经文fo说,须菩提啊,如果一个人认为,如来有时行走,有时伫立,有时坐下,有时躺卧,那持这种见解的人不了解我所说“如来”的真正内涵。 fo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呀? 此处“行住坐卧”显然描写的是“人”之“肉身”的形体状态变化,一条鱼我们不会说它“行住坐卧”,所以“行住坐卧”这个表达描写的对象我们一般都自然理解为是“人”。 另外就“人”而言,我们又有人之肉体和人之精神之区分,很显然我们一般不说某个人的“精神”“行住坐卧”,所以“行住坐卧”所指不仅局限于“人”,而且局限于人的“肉体”。 那么fo此处说“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行住坐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fo隐含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学fo如果他的注意力主要倾注在“行住坐卧”这些肤浅表象的事物上,那此学fo人学fo根本就还没入门,也即,一个人学fo如果他的注意力主要倾注在“行住坐卧”这些肤浅表象的事物上,那此学fo人离理解fo法奥义还差得远。 金刚经第十品有云: “彼之自体。如来说非彼体故名自体。非以彼体故名自体。” 也即,我们每个人所谓的“自己的身体”,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而已,其实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己的肉体”。 所以如果你学fo注意力还停留在人的肉体“行住坐卧”这些肤浅表象的事物上,那你离理解fo法奥义还差得远。 此处fo是拿“行住坐卧”来统指一切有形有相肤浅表象的事物。 那学fo怎么才算入门了呢?怎么才算离理解fo法奥义近一点了呢?你善于作一些“抽象”的“反观”或者说“反思”,此事是于抽象的“反观”或者说“反思”中突然明白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你的注意力总跟着类似肉体“行住坐卧”这些鸡毛蒜皮的肤浅表象事物跑,你是没有机会明白此事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东边西边各有一个池塘,其中东边的池塘有鱼,西边的池塘没鱼,结果抓鱼你总在西边的池塘里抓你怎么可能抓到鱼呢,你应该到东边的池塘里去抓。 你到东边的池塘里去抓你都未必能抓的住鱼,因为池塘很大鱼很少,但在东边池塘里抓总归是有希望的,因为鱼确实是在东边的池塘里,你在西边的池塘里抓连一点希望都没有。 所以学习fo法要求人要善于抽象思维,你要想学明白fo法,要求你必须是一块学哲学的料。 比如,科学说我们人看到东西是光照在东西上后光反射进了我的眼睛打在了视网膜上然后成了像,那你要问,此“像”到底具体成在什么人体器官上了呢?此“像”是成在了大脑皮层上吗?此“像”是成在了意识里吗?如果此“像”是成在了“意识”里,“意识”又在哪里呢? 另外,如何证明此“像”一定是光照在某个物体上后光反射进了我的眼睛所成的呢?也即,你是如何确信“某物体”确实存在在先此“像”是因此“物体”而成呢?难道就不可能是此“像”凭空而成其实此“像”“背后”并无“物体”? 如果你不自觉的会思考类似上述问题,你就是一块学哲学的料。 如果你的思维喜欢随着类似肉体“行住坐卧”这些鸡毛蒜皮的肤浅表象事物东奔西走,你不喜欢就我们见闻觉知本身作深度思考质疑,你就不是一块学哲学的料。 所以在金刚经第二十九品此处fo说,“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行住坐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也即,fo批评说,如果一个人不明白大乘fo法的入手处其实是在对六根见闻觉知本身的真实性起疑情上,如果一个人学fo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类似“行住坐卧”这些肤浅表象的事物上,这个人离通达我所说的大乘奥义还差很远。 再看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真谛法师译文下句经文。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者。无所行去。无所从来。是故说名如来应供zhengbian觉知。” fo接着解释啦,fo说,须菩提啊,为什么我说如果一个人学fo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类似“行住坐卧”这些肤浅表象的事物上,这个人离通达我所说的大乘奥义就还差很远呢?因为,“如来”这个称号,其实就等同于“正遍觉知”这个称号,而“正遍觉知”这个称号顾名思义,就是指正确的见闻觉知,而正确的见闻觉知这个能力本身,是不涉及“去”“来”这个问题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什么意思? fo的意思就是说,你观察到的现象,你可以说“去”、可以说“来”,而你观察“去”“来”现象的那个观察能力,哪里有什么“去”“来”之说。 而你要想找“如来”,就要到那个能观察“去”“来”各种现象而自己无去无来那个观察能力里面去找。 请问那个无去无来的能观察“去”“来”各种现象的观察能力是不是就是“如来”了呢? 也是也不是,道理和“玉璞是不是玉”这个问题一样。 你要说玉璞就是玉,这样说不准确,因为玉璞不是纯玉,玉璞外面还掺杂了矿石杂质,要把玉璞外面的矿石杂质剥离后,解剖出来的那个才是玉。 你要说玉璞不是玉,这样说也不准确,因为玉没有在别处,离开玉璞另有别玉无有是处。 所以那个无去无来的能观察“去”“来”各种现象的观察能力也是如来,也不是如来。 说它是如来,是因为离开此观察力另起炉灶另找一个如来无有是处。说它不是如来,是因为此观察力仍然是“粘妄发光”掺杂了妄想,如来是“zhengbian觉知”,而此观察力尚有待“纠正”。 虽然那个无去无来的能观察“去”“来”各种现象的观察能力尚掺杂妄想尚有待“纠正”,但你找寻“如来”的注意力一旦锁定在这个“观察力”本身上,你找寻“如来”的注意力一旦不再随着类似“行住坐卧”那些鸡毛蒜皮的肤浅表象现象跑,你就已经算是取得了莫大的进步,因为你已经走上了正确的方向了,因为你离“如来”这个目标更近了。就好比你摸鱼,现在你总算离开那个没有鱼的西边的池塘了,现在你总算跳进有鱼的那个东边的池塘了,能不能摸到再说,但你现在确实是已经离鱼近了。 所以此处fo说,“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者。无所行去。无所从来。是故说名如来……。” 也即,此处fo说,须菩提啊,如来者,无所行去,无所从来,所以我们才又把“如来”称为“zhengbian觉知”,“正确的见闻觉知”本身哪有什么“去”“来”可说。 所以找如来哪里去找?自己的见闻觉知中去找! 如来没有在别处,不要东奔西走在“行住坐卧”的表象现象中去找如来,要反观,你一反观,你发现如来正在你念念中。 很多人要参禅,以我个人见解,你参禅,你先把汉字这个“禅”字参清楚再说。很多人别说fo法的“禅”不明白,他连汉字这个“禅”字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楚,你不懂仓颉他老人家创造的“禅”字是什么意思,你又如何能明白fo家为何但选汉字一“禅”字来表达“此事”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我记得我之前已经说过了,仓颉他老人家造的汉字里,有的里面是有fo法的。 “禅”字,形声字,从示,单声,从“示”,表示与鬼神有关,本义:古代帝王辟基祭地。 也即,“禅”字的本义表达的是一种庄严的祭祀活动,此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是“大地”。 那汉字“禅”的这个本义和“如来”有什么关系呀?为什么fo家把找寻如来的过程称为“参禅”呢? 既然要祭祀,你就要停掉所有的生产活动把注意力集中到的精神层面。而注意力集中到精神层面后,我们要对“大地”升起恭敬,别忘了“禅”的本义是“祭地”。 这就奇怪了,大地天天被我踩在脚下,大地哪哪儿都是一点也不稀缺一点也不稀奇,我为什么偏偏要停止所有的生产活动制心一处表达我对大地的恭敬呢? 因为你东奔西走忙于生产到处追逐你都快忘了,是大地承载着这一切,你生生世世脚不离地。 可是,虽然你时时刻刻脚不离地,但是你却经常肤浅地意识不到是大地时时刻刻承载着你。 你的注意力全部都在为了填饱肚子如何搞生产上,导致你常常忽略了没有大地就没有一切这个事实。 所以在古代在特定的事件驱使下大家要一起“禅”那么一下,把搞生产这些东奔西走具体的事物暂时放一放,注意力集中到精神层面,对于“没有大地就没有一切这个事实”有意识地认识一下,有意识地去体会一下,表达一下对“大地”的恭敬。 此谓“禅”。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fo法的核心教理当然可以以“禅”为喻。 眼根流逸奔色,耳根流逸奔声等等可以暂时停一下,也即此心不要老向外奔驰流逸摄取六尘,因为六尘行住坐卧万千变化没有穷尽。 “都摄六根”,制心一处,好好反省一下是什么东西如大地一般默默支持着这世界的一切万千变化。 万水千山,万千变化,无非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即是fo性。 这个见闻觉知“去”过没有,“来”过没有,这个见闻觉知是否真实,这个见闻觉知还有没有另外一种解释的可能性。 思索这些东西,即是参“禅”。 所以fo说: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行住坐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者。无所行去。无所从来。是故说名如来......。” 说白了,金刚经第二十九品,fo是劝诸位要参“禅”。
2637001351:禅宗宝典,六组慧根。
2637001351:不好理解。
2637001351:如来若来若去,故名如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对金刚经第二十九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接下来我们来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复次。善现。若有说言。如来若去若来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都无所去。无所从来。故名如来应正等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那么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的经文不长,大家通过简单对比不难发现,相比于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玄奘法师的译文,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少了“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经文,或者反过来说,相比于金刚经第二十九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玄奘法师的译文多了“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经文。 那么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对应的梵文原本,到底有没有“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看一下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真谛法师的译文和岌多法师的译文。 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真谛法师的译文为: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行住坐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者。无所行去。无所从来。是故说名如来应供正遍觉知。 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岌多法师的译文为: 虽然复次时善实。若有如是语。如来去若。不去若。住若。坐若。卧若。如法不我善实说义解。彼何所因。如来者。善实说名无所去无所来。彼故说名如来应正遍知者。 很显然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真谛法师的译文和岌多法师的译文都没有“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所以在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的翻译上大概率是玄奘法师的译文不准确多了“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衍文。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我们大家都还记得吧,“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经文曾经出现在金刚经第十七品玄奘法师的译文里,我们当时也核对了金刚经第十七品岌多法师的译文,金刚经第十七品岌多法师的译文有“彼何所因。如来者。善实真如故此即是”这么一句经文,正好对应金刚经第十七品玄奘法师的译文“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 所以综合对比几个译本我们可以发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经文金刚经第十七品里确实有,而在金刚经第二十九品佛再谈何谓“如来”时,佛并没有重复说“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话,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玄奘法师译文里这句“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是多出来的衍文。 回到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经文的内容本身。很显然在金刚经快要结束的时候,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九品通过否定错误认知的形式再次强调,那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如来应身不是真的如来,如来法身才是真的如来。如来法身之所以幻化出一个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的如来应身,主要是为了便于和身处“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之中的凡夫进行交流和互动。 如果无形无相冷不丁空中突然传来一个声音给你说法,你别说闻法领悟其义了,光吓就会把你吓得够呛。所以妙湛总持不动尊之如来法身,为了能在不惊吓到你的情况下循序渐进给你说法,以慈悲方便幻化出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如来应身来给你说法,让你心生亲近闻法欢喜。 等你于所闻法有所领悟的时候,如来再告诉你实情确认你于所闻法领悟的不错,也即确实是,“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也即,真正那个如来法身,要“如是以相非相”去“观”,所以“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也即,你带着“我想”“人想”那套凡夫常规的思维认知是无法见于如来的,也即,“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所以,在金刚经快要结束的时候,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九品通过自说自话的形式再次告诉你,“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看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真谛法师译文第一句经文。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行住坐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此句经文fo说,须菩提啊,如果一个人认为,如来有时行走,有时伫立,有时坐下,有时躺卧,那持这种见解的人不了解我所说“如来”的真正内涵。 fo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呀? 此处“行住坐卧”显然描写的是“人”之“肉身”的形体状态变化,一条鱼我们不会说它“行住坐卧”,所以“行住坐卧”这个表达描写的对象我们一般都自然理解为是“人”。 另外就“人”而言,我们又有人之肉体和人之精神之区分,很显然我们一般不说某个人的“精神”“行住坐卧”,所以“行住坐卧”所指不仅局限于“人”,而且局限于人的“肉体”。 那么fo此处说“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行住坐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fo隐含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学fo如果他的注意力主要倾注在“行住坐卧”这些肤浅表象的事物上,那此学fo人学fo根本就还没入门,也即,一个人学fo如果他的注意力主要倾注在“行住坐卧”这些肤浅表象的事物上,那此学fo人离理解fo法奥义还差得远。 金刚经第十品有云: “彼之自体。如来说非彼体故名自体。非以彼体故名自体。” 也即,我们每个人所谓的“自己的身体”,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而已,其实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己的肉体”。 所以如果你学fo注意力还停留在人的肉体“行住坐卧”这些肤浅表象的事物上,那你离理解fo法奥义还差得远。 此处fo是拿“行住坐卧”来统指一切有形有相肤浅表象的事物。 那学fo怎么才算入门了呢?怎么才算离理解fo法奥义近一点了呢?你善于作一些“抽象”的“反观”或者说“反思”,此事是于抽象的“反观”或者说“反思”中突然明白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你的注意力总跟着类似肉体“行住坐卧”这些鸡毛蒜皮的肤浅表象事物跑,你是没有机会明白此事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东边西边各有一个池塘,其中东边的池塘有鱼,西边的池塘没鱼,结果抓鱼你总在西边的池塘里抓你怎么可能抓到鱼呢,你应该到东边的池塘里去抓。 你到东边的池塘里去抓你都未必能抓的住鱼,因为池塘很大鱼很少,但在东边池塘里抓总归是有希望的,因为鱼确实是在东边的池塘里,你在西边的池塘里抓连一点希望都没有。 所以学习fo法要求人要善于抽象思维,你要想学明白fo法,要求你必须是一块学哲学的料。 比如,科学说我们人看到东西是光照在东西上后光反射进了我的眼睛打在了视网膜上然后成了像,那你要问,此“像”到底具体成在什么人体器官上了呢?此“像”是成在了大脑皮层上吗?此“像”是成在了意识里吗?如果此“像”是成在了“意识”里,“意识”又在哪里呢? 另外,如何证明此“像”一定是光照在某个物体上后光反射进了我的眼睛所成的呢?也即,你是如何确信“某物体”确实存在在先此“像”是因此“物体”而成呢?难道就不可能是此“像”凭空而成其实此“像”“背后”并无“物体”? 如果你不自觉的会思考类似上述问题,你就是一块学哲学的料。 如果你的思维喜欢随着类似肉体“行住坐卧”这些鸡毛蒜皮的肤浅表象事物东奔西走,你不喜欢就我们见闻觉知本身作深度思考质疑,你就不是一块学哲学的料。 所以在金刚经第二十九品此处fo说,“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行住坐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也即,fo批评说,如果一个人不明白大乘fo法的入手处其实是在对六根见闻觉知本身的真实性起疑情上,如果一个人学fo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类似“行住坐卧”这些肤浅表象的事物上,这个人离通达我所说的大乘奥义还差很远。 再看金刚经第二十九品真谛法师译文下句经文。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者。无所行去。无所从来。是故说名如来应供zhengbian觉知。” fo接着解释啦,fo说,须菩提啊,为什么我说如果一个人学fo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类似“行住坐卧”这些肤浅表象的事物上,这个人离通达我所说的大乘奥义就还差很远呢?因为,“如来”这个称号,其实就等同于“正遍觉知”这个称号,而“正遍觉知”这个称号顾名思义,就是指正确的见闻觉知,而正确的见闻觉知这个能力本身,是不涉及“去”“来”这个问题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什么意思? fo的意思就是说,你观察到的现象,你可以说“去”、可以说“来”,而你观察“去”“来”现象的那个观察能力,哪里有什么“去”“来”之说。 而你要想找“如来”,就要到那个能观察“去”“来”各种现象而自己无去无来那个观察能力里面去找。 请问那个无去无来的能观察“去”“来”各种现象的观察能力是不是就是“如来”了呢? 也是也不是,道理和“玉璞是不是玉”这个问题一样。 你要说玉璞就是玉,这样说不准确,因为玉璞不是纯玉,玉璞外面还掺杂了矿石杂质,要把玉璞外面的矿石杂质剥离后,解剖出来的那个才是玉。 你要说玉璞不是玉,这样说也不准确,因为玉没有在别处,离开玉璞另有别玉无有是处。 所以那个无去无来的能观察“去”“来”各种现象的观察能力也是如来,也不是如来。 说它是如来,是因为离开此观察力另起炉灶另找一个如来无有是处。说它不是如来,是因为此观察力仍然是“粘妄发光”掺杂了妄想,如来是“zhengbian觉知”,而此观察力尚有待“纠正”。 虽然那个无去无来的能观察“去”“来”各种现象的观察能力尚掺杂妄想尚有待“纠正”,但你找寻“如来”的注意力一旦锁定在这个“观察力”本身上,你找寻“如来”的注意力一旦不再随着类似“行住坐卧”那些鸡毛蒜皮的肤浅表象现象跑,你就已经算是取得了莫大的进步,因为你已经走上了正确的方向了,因为你离“如来”这个目标更近了。就好比你摸鱼,现在你总算离开那个没有鱼的西边的池塘了,现在你总算跳进有鱼的那个东边的池塘了,能不能摸到再说,但你现在确实是已经离鱼近了。 所以此处fo说,“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者。无所行去。无所从来。是故说名如来……。” 也即,此处fo说,须菩提啊,如来者,无所行去,无所从来,所以我们才又把“如来”称为“zhengbian觉知”,“正确的见闻觉知”本身哪有什么“去”“来”可说。 所以找如来哪里去找?自己的见闻觉知中去找! 如来没有在别处,不要东奔西走在“行住坐卧”的表象现象中去找如来,要反观,你一反观,你发现如来正在你念念中。 很多人要参禅,以我个人见解,你参禅,你先把汉字这个“禅”字参清楚再说。很多人别说fo法的“禅”不明白,他连汉字这个“禅”字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楚,你不懂仓颉他老人家创造的“禅”字是什么意思,你又如何能明白fo家为何但选汉字一“禅”字来表达“此事”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我记得我之前已经说过了,仓颉他老人家造的汉字里,有的里面是有fo法的。 “禅”字,形声字,从示,单声,从“示”,表示与鬼神有关,本义:古代帝王辟基祭地。 也即,“禅”字的本义表达的是一种庄严的祭祀活动,此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是“大地”。 那汉字“禅”的这个本义和“如来”有什么关系呀?为什么fo家把找寻如来的过程称为“参禅”呢? 既然要祭祀,你就要停掉所有的生产活动把注意力集中到的精神层面。而注意力集中到精神层面后,我们要对“大地”升起恭敬,别忘了“禅”的本义是“祭地”。 这就奇怪了,大地天天被我踩在脚下,大地哪哪儿都是一点也不稀缺一点也不稀奇,我为什么偏偏要停止所有的生产活动制心一处表达我对大地的恭敬呢? 因为你东奔西走忙于生产到处追逐你都快忘了,是大地承载着这一切,你生生世世脚不离地。 可是,虽然你时时刻刻脚不离地,但是你却经常肤浅地意识不到是大地时时刻刻承载着你。 你的注意力全部都在为了填饱肚子如何搞生产上,导致你常常忽略了没有大地就没有一切这个事实。 所以在古代在特定的事件驱使下大家要一起“禅”那么一下,把搞生产这些东奔西走具体的事物暂时放一放,注意力集中到精神层面,对于“没有大地就没有一切这个事实”有意识地认识一下,有意识地去体会一下,表达一下对“大地”的恭敬。 此谓“禅”。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fo法的核心教理当然可以以“禅”为喻。 眼根流逸奔色,耳根流逸奔声等等可以暂时停一下,也即此心不要老向外奔驰流逸摄取六尘,因为六尘行住坐卧万千变化没有穷尽。 “都摄六根”,制心一处,好好反省一下是什么东西如大地一般默默支持着这世界的一切万千变化。 万水千山,万千变化,无非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即是fo性。 这个见闻觉知“去”过没有,“来”过没有,这个见闻觉知是否真实,这个见闻觉知还有没有另外一种解释的可能性。 思索这些东西,即是参“禅”。 所以fo说: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行住坐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者。无所行去。无所从来。是故说名如来......。” 说白了,金刚经第二十九品,fo是劝诸位要参“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