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世宗柴荣于公元959年发动北征契丹战役,旨在执行收复幽云十六州计划。此前,后周通过平定江淮地区奠定统一基础,但契丹侵扰后周边境的威胁始终存在。柴荣命将领张永德、郭崇威等人抵御契丹,并攻克河北河间等地。此时,枢密使王朴辅佐后周世宗制定礼乐制度与战略规划,成为柴荣倚重的核心谋臣。
北征期间,柴荣亲率大军水陆并进,赵匡胤统领水军沿水道北上。周军纪律严明,兵不血刃攻占瀛州、莫州等要地,契丹守将纷纷投降。瓦桥关战略要地成为关键节点,柴荣在此宴赏将士并商议直取幽州。然而,众将以契丹骑兵集结为由劝阻深入,柴荣坚持推进至涿州一带,却因突发疾病被迫南返。
周世宗病逝汴梁前,政局暗流涌动。王朴的猝死削弱了朝廷对武将的制衡能力,而“点检做天子谶语事件”暗示赵匡胤的潜在威胁。柴荣临终前安排幼子柴宗训继位,并试图通过设立雄州军事重镇巩固北方防线,但后周政权已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此次北征虽未完全实现收复幽云十六州计划,却为后续中原政权经略北方奠定基础。柴荣的军事纪律、战略布局及对契丹的威慑,成为后周世宗统一战略的重要实践。其早逝导致历史进程转向,赵匡胤最终取代后周建立北宋,延续了中原统一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