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省份高考本科分数线持续下调,部分民办本科院校面临招生困境。以广东、云南为例,本科批次志愿征集多次降分仍难招满,部分民办本科甚至出现零投档现象。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10所民办高校终止办学,招生缺额与院校倒闭潮凸显传统民办本科吸引力下降。
学费飙升是民办本科遇冷的重要原因。中西部民办院校年均学费达1.5万至2.5万元,东部沿海地区则普遍超过2万元,叠加生活成本后四年总开支超20万元。相较之下,公办专科年均学费仅为0.5万至0.8万元,经济压力更小,导致部分家庭放弃高成本民办本科。
独立学院脱钩政策加剧了民办院校困境。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分离后,民办本科失去“名校光环”,师资与资金支持削弱。为维持运营,院校通过出租场馆、承包物业等方式创收,同时开设大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万金油”专业,进一步降低竞争力。
师资薄弱问题尤为突出。民办本科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不足30%,兼职教师超40%,部分课程频繁更换无资质教师,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而就业劣势更使民办本科文凭贬值,调查显示民办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专科,第一学历歧视现象普遍。
部分新办民办高校通过精准定位实现逆势发展。如福耀科技大学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依托企业资源开设对口专业,采用“小而精”培养模式,提供校企合作与就业保障,招生分数甚至超过部分公办院校。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升学率维持在60%左右,接近欧美水平。但民办本科生存危机反映出公众对教育投资性价比的理性考量。未来,民办院校需通过特色化、实践化路径突围,而公办高校也可能面临生源竞争压力,教育格局或将持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