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回顾:一场酝酿十年的“离婚”与“再婚”
- 时间线:2012年:土耳其TFI集团获得汉堡王中国特许经营权,开启快速扩张。
2024年Q4:汉堡王中国门店首次净减少113家,单店年销售额跌至40万美元(仅为肯德基的47%)。
2025年2月18日:RBI以1.58亿美元全资收购汉堡王中国,终止与TFI合作。
- 关键矛盾:加盟商反水:TFI的“低价加盟”策略导致运营成本高企,部分加盟商月亏损超10万元。
总部不满:中国单店收入仅为法国市场的1/10,RBI认定“特许经营商失职”。
二、原因深挖:汉堡王在中国为何“水土不服”?
- 战略失误:要规模还是要利润?TFI盲目追求门店数,忽视单店健康度。2024年汉堡王中国门店数达1474家,但单店坪效仅为麦当劳的51%。
对比案例:麦当劳中国被中信收购后,坚持“开一家赚一家”,5年内单店收入提升30%。
- 本土化失灵:汉堡卖不过肉夹馍?产品短板:汉堡王主打“火烤牛肉堡”,但中国消费者更偏爱鸡肉(肯德基鸡肉产品占比超70%)。
定价尴尬:人均35元的价格带被塔斯汀(25元)、麦当劳“穷鬼套餐”(20元)上下夹击。
- 数字化掉队:流量困在平台手里肯德基自有APP会员数超3.2亿,贡献65%销售额;汉堡王依赖美团/饿了么,需支付25%佣金,且无用户数据沉淀。
三、影响分析:RBI的“直营化”赌局能赢吗?
- 短期阵痛不可避免加盟商信任危机:已有23%加盟商考虑转投塔斯汀或华莱士。
市场排名下滑:汉堡王中国在RBI全球市场排名从第6跌至第8。
- 长期变量:RBI的“三张牌”供应链牌:整合Tim Hortons在华供应链,中央厨房覆盖率或从35%提升至60%,降低10%成本。
资本牌:可能引入美团、华润等本土巨头,复制“中信+麦当劳”模式。
场景牌:试点“汉堡王+Tim Hortons”复合门店,用咖啡高频消费带动汉堡销售。
- 行业冲击波外资警示:棒约翰、Shake Shack等品牌可能加速调整中国策略。
本土反攻:华莱士、塔斯汀借机争夺汉堡王让出的35元价格带。
四、本质透视:快餐业进入“地狱级竞争”时代
- 从“规模战争”到“效率战争”过去十年,外资品牌靠开店数讲故事;如今,资本市场更看重单店盈利、会员复购、供应链人效。
数据对比:肯德基骑手人效:日均配送80单(行业平均50单)
汉堡王骑手人效:日均配送45单
- 本土化≠中国菜,而是“中国速度”麦当劳一年上新120款产品,其中30%为中国限定;汉堡王同期上新不足50款,且多为核心产品微调。
消费者投票:小红书“汉堡王新品”笔记量仅为麦当劳的1/6。
- 特许经营神话破灭:失控的代理人
RBI收回中国运营权,反映国际品牌对特许经营商的矛盾心态:扩张期:依赖本地代理快速圈地。
成熟期:总部与代理争夺利润分配权。
深层逻辑:当中国市场规模足够大(2024年快餐市场规模超1.2万亿元),外资巨头宁可“撕破脸”也要亲自下场。
五、结语:汉堡王的中国故事,才刚刚开始
RBI的收购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博弈的起点。这场战役的胜负手,将取决于三个关键问题:
- 能否找到愿“让利”且“懂本地”的新合作伙伴?
- 敢不敢砍掉30%低效门店,聚焦高线城市?
- 愿不愿把“汉堡王”变成“中国王”?
未来24个月,我们或许会看到:
- 要么是RBI复制Tim Hortons的“资本+本土化”奇迹;
- 要么是又一家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慢性死亡”。
唯一确定的是:消费者的胃,永远不会说谎。
本文数据来源:RBI财报、欧睿国际、窄门餐眼、行业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