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契机
雍熙三年(986年),雄州守将贺怀浦上表宋廷,提出趁辽国内乱政局动荡之际收复燕云十六州。贺怀浦认为,辽景宗病逝后,幼主耶律隆绪继位,实际掌权的萧太后虽通韬略,但孤儿寡母或有机可乘。宋太宗赵炅因对高粱河之败耿耿于怀,采纳建议,决定发动雍熙北伐战略部署。
北伐部署与初期进展
宋军分三路北伐:东路军由曹彬率军攻涿州,中路军田仲进出飞狐县,西路军潘美与杨业攻云、朔等州。初期战事顺利,中路军生擒辽将大鹏翼,西路军连克环州、朔州,东路军亦攻占涿州。然而,曹彬未遵“缓行牵制”的宋军三路北伐策略,冒进导致战线过长,粮草难继。
争议与转折
节庆使赵普上疏反对赵普谏言北伐弊端,以“明珠弹雀”比喻劳民伤财,建议班师问罪主谋。赵炅却归咎将领“不遵王命”,认为战略失误在于前线而非决策。此时辽国在萧太后掌权下,由耶律休哥等名将整顿军务,逐渐扭转局势。
后续影响
宋军因战略失误分析不足,后期陷入被动。契丹政权演变历程中,萧太后的铁腕统治与辽军反扑使宋军未能实现燕云十六州收复计划。此战暴露宋廷对辽国军力的误判,成为北宋北伐失败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