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无欲则刚”的智慧,认为人若被欲望驱使,便无法坚守原则。他以“刚者”为例,强调真正的刚强源于无欲,而非外在地位或权势。这一观点与佛法的“有求皆苦的佛法真谛”相呼应,揭示“有求必应”并非正法,而是因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等苦痛而生,唯有“无所求”方能离苦。
通过赖长兴的例子,说明欲望与原则的冲突:人一旦有贪财、好色、好名等欲念,便易被操控,失去本心。孔子强调“取之有道的正确方式”,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张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并“用之有方”,避免挥霍。
子贡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践,却被孔子指出其难以完全践行,暗示修行的核心是少欲。结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原则,强调人需保持本心,减少对外在欲望的依赖。最终总结,修行的核心是少欲,唯有“无欲则刚的智慧”与“有求皆苦的佛法真谛”结合,才能实现品性高洁与内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