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讨论“匿怨”时指出,隐藏怨恨却与人结交是虚伪行为,这种行为多因个人无能或贪图利益。他主张真实表达好恶,即使需要隐忍,也应保持行事坦荡,如拒绝他人时明确态度,而非表面讨好。
文中提到“巧言令色”是孔子反对的虚伪表现,强调儒家倡导真实性情。结合“不迁怒”和“不贰过”,以颜回为例,说明真正的好学不仅是读书,更需克制情绪转移(如迁怒弱者)和避免重复犯错。孔子认为,自我批评极为罕见,多数人习惯原谅自己却苛责他人,而颜回的“不迁怒”与“不贰过”才是好学标准。
最后,孔子对比“忠信”与“忠信好学”,指出忠信是基础,但好学更关键。他批评世人难以做到自我检点,而颜回的短命使当下再无符合其“不迁怒、不贰过”标准的好学者。这一讨论呼吁理性改过,避免自我攻击,以责己之心责人、恕己之心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