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视频直播现象引发广泛讨论。2024年网络表演行业规模达2126.4亿元,推动大学生主播职业趋势兴起。部分学生在宿舍进行直播时,因未控制音量和时间,导致宿舍直播隐私冲突,干扰室友生活并激化矛盾。这一现象折射出大学生在短期流量变现争议中,如何平衡直播与学业平衡问题的困境。
东北财经大学丛娜老师指出,直播需遵守校规与法律边界,避免侵犯他人隐私。她强调高校应通过规范引导,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进行职业化直播路径探索,例如分享财经或法律知识,而非盲目追求流量。北京方云科技CMO李晓峰认为,直播是时代趋势,但需警惕过度商业化对校园氛围的影响,建议学生通过实践培养通识能力长期价值,如审美判断和语言能力。
大连晚报记者宋京提出,大学生应避免将青春抵押给流量,需注重自控力培养,扎实学习底层能力。丛娜补充,大学教育核心在于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塑造,而非单纯知识积累。李晓峰以自身经历为例,认为年轻时可适度试错,但需逐步明确职业规划,通过实践认识自我价值。
讨论还涉及网络表演行业规模增长对就业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因专业前景不明转向直播,但嘉宾一致认为,短期收益无法替代长期能力积累。高校通过社会实践(如乡村振兴直播)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直播结合,既能服务社会,又能提升综合能力。最终,嘉宾呼吁大学生在校园社会热点争议中保持清醒,以终身学习应对时代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