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小学生和年轻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网络梗使用现象引发教育工作者担忧。江西小学教师指出,过度依赖"显眼包""蕨蕨子"等网络烂梗会导致语言贫乏表达困境,削弱学生对古典诗词优美表达的掌握能力。这种表达方式虽能快速引发共鸣,却可能造成思维固化负面影响,使中国文字失去原有的意境与韵味。
教育反思文化传承成为焦点,多位学者强调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精神世界丰富需求的重要载体。节目中对比了网络热梗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等诗句的审美差异,指出传统诗词能深化对自然景观和情感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大连家长反映,理工科背景子女面对秋景时仅用"好美"等简单词汇,凸显现代教育在文化传承语言锤炼方面的缺失。
科技企业代表胡建峰从时代发展角度分析,认为网络梗使用现象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产物,但需警惕短视频碎片化信息对深度思考的侵蚀。他提出,教育应重视培养独立审美感知能力,而非仅追求标准化答案。针对AI时代挑战,专家强调人类在审美创造和价值观塑造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建议通过回归经典阅读和自然体验来提升精神世界丰富需求。
讨论延伸至社会层面,指出功利主义教育导向加剧语言贫乏表达困境。节目呼吁建立更包容的教育体系,在尊重时代特征的同时,加强古典诗词优美表达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教育,以此维护文化传承语言锤炼的核心价值,帮助青少年构建更具深度的思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