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首轮大罢免投票结果于7月26日公布,罢免案均未通过,国民党与民众党士气高涨,而民进党则陷入内部矛盾激化。民进党内非赖系人士指责党主席赖清德决策失误,认为其推动高风险罢免路线导致政治责任争议,要求高层集体辞职。绿营内部矛盾加剧,秘书长林右昌宣布请辞,党内舆论将此次罢免定性为权力斗争引发的混乱局面。
此次大罢免对台湾政坛和社会造成多重冲击。从政治伦理角度看,民进党通过公民团体发起无差别罢免,被指破坏政党竞争规则,演变为消除异己的割喉战。社会层面则因政治恶斗导致治理空转,10多亿新台币的罢免开支挤占民生资源,能源危机、关税谈判等议题被搁置。赖清德当局更通过司法工具选择性办案,加剧蓝绿对立,使台湾社会分裂与对抗持续升级。
岛内主流民意觉醒在此次事件中显现。多数选民对无休止的政治恶斗表达厌倦,年轻群体对民进党“抗中保台”路线的质疑声浪升高。赖清德虽试图切割责任,但舆论普遍认为其作为罢免发起者及决策者难辞其咎。国际媒体分析指出,大罢免失败反映赖当局民意支持下滑,其独断作风恐使台湾政坛动荡持续。
未来政局走向仍存不确定性。尽管首轮罢免挫败,民进党未放弃后续行动,8月23日将进行第二轮投票。学者预测赖清德或延续对抗策略,加之美国关税压力及内部投资争议,台湾社会短期内难以恢复稳定。此次事件暴露出民进党假民主真独裁的本质,其操弄政治议题的行径已被多数民众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