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梅县作为黄梅戏的故乡,承载着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根基。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其雏形可追溯至四百年前采茶季节的山歌对唱。当地系统收集了近千个早期剧本,包括清代《清真传奇》等珍贵文献,为非遗申报提供了关键佐证材料,印证了剧种发展的历史脉络。
黄梅县地处鄂赣皖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促进了黄梅戏的早期传播。清代因水患迁徙的艺人将黄梅小戏带至江西、安徽,逐渐发展为“三打七唱”的表演形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被整理推广,黄梅戏由此走向全国,成为跨地域的文化符号。
当代黄梅戏面临田园牧歌式戏曲的生存挑战。学者郑传寅指出,剧种溯源与时代适应性研究至关重要。黄梅县通过百姓舞台的常态化演出、老剧本数字化保护及学术研究,守护源头活水。这种对根脉的坚守,正推动黄梅戏在故乡沃土上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