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一带的南市难民安全区是抗战时期的重要人道救助场所。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大量难民涌入上海,法租界容纳能力有限,独臂传教士饶家驹提出建立南市难民安全区的设想。这一战时南市难民区最终庇护了近30万民众,成为中外慈善团体协作的典范。
饶家驹作为难民区监察委员会主席,积极联络国内外资源。他不仅联合上海本地慈善组织,如赵朴初领导的救援团队,还赴美国争取到罗斯福政府的70万美元援助。这一饶家驹难民救助行动为安全区运行提供了关键支持,其模式后被南京国际庇护区借鉴,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多次提及饶家驹的贡献。
南市难民安全区的成功离不开战时中外慈善组织的合作。上海演艺界通过义演筹款,国际力量也通过资金和物资援助参与救援。这种跨地区、跨领域协作,成为全球战时人道救助历史案例的标杆。
战后,南市难民安全区逐渐融入城市发展,但其作为东方人道丰碑的意义历久弥新。从上海到南京、汉口乃至巴黎,饶家驹建立的难民区网络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类文明的共同底色,为当代国际人道主义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