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隔屋日记》深刻反思了自身长期存在的怨天怨地心理,尤其是对父母和公婆的苛责态度。她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并非外部环境或他人行为,而是自己在家庭伦理中的角色缺失。从“姑娘道”的角度出发,作者承认年轻时性格急躁、虚荣贪高,未能做到“性如棉”的温良恭俭让要求,导致对母亲的苛责与伤害,这种阴魂未消的状态延续到婚后,演变为对公公的排斥与不孝。
文中重点剖析了家道伦理的失衡问题。作者反省原生家庭中作为长女未承担补助力,反而以强势态度指挥父母、挑拨兄弟关系,这种秉性过厚的行为模式直接影响了她在婆家的处世方式。她将“隔屋问题”的本质归结为自身未能践行孝道为本的原则,对公婆的苛求实则是内心不感恩的投射,最终导致家庭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通过接触善法后的觉悟,作者认识到人生困境源于三件中的贼性(脾气秉性)主导生活。她以摔跟头的惨痛教训为例,强调只有以勤劳功苦做立身、用仁义礼智性当家,才能化解阴魂未消的负面影响。文中最后提出践行老太太道的重要性,呼吁通过平衡法则调整心念,以感恩替代抱怨,从根源上改变人生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