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遣申舟出使齐国,要求其不经请示直接穿越宋国领土。此举激怒宋国执政华元,认为楚国无视宋国主权,遂斩杀申舟。楚庄王借机发兵围攻宋国都城,引发九个月围城惨烈战役。宋国凭借坚固城墙坚守,城内粮尽后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极端惨状,最终迫使楚军后退并签订平等盟约条款争议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协定,成为尔虞我诈成语起源。
晋国作为宋国传统盟友,因避战外交政策拒绝直接支援,仅派使者谎称救援,导致宋国孤立无援。晋国贤臣提出“大国需忍辱负重”理论,认为小国必须死扛到底,而大国可通过灵活策略保存实力。这一双重标准暴露大国争霸军事博弈下小国骑墙外交困境的残酷现实。
郑国则采取夹缝生存策略,在晋楚之间反复倒戈。其执政子嗣以“唯礼与强者是从”为借口,通过灵活盟约辩解应对大国压力。郑国虽频繁投降,却因地理位置重要持续遭受双方征伐。公元前597年,楚庄王攻破郑国都城,郑襄公屈辱求和,楚国以保留其宗庙为条件退兵。晋军虽姗姗来迟,却在邲之战中惨败于楚军,进一步巩固楚国霸主地位。
宋国以尊严捍卫事件展现宁死不屈的国格精神,而郑国通过实用主义策略谋求生存,两者命运对比凸显春秋时期小国在霸权夹缝中的不同选择。同一地区在历史中反复上演的围城惨剧(如唐代睢阳之战),更折射出战争对文明的毁灭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