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清晨的烟火气中,湖南特色杀猪粉的滋味成为无数游子的乡愁符号。南门巷口老摊支在巷角十余年,粗铁锅熬煮的骨汤浓白汤底终日蒸腾,裹挟着姜与胡椒的辛香,与巷口老樟树的枝叶交织成市井生活的独特景致。
粉嫂三仙码子是这碗粉的灵魂——里脊、猪肝、猪血豆腐薄切匀码,堆叠成山。滚水烫熟的粗粉浸入浓汤,鲜嫩三仙码子遇热蜷缩变色,吸饱汤汁后更显丰润。食客们缩在长条凳上酣畅吸溜,额角沁汗也顾不得擦,巷口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与“嘶哈”声,交织成滚烫鲜辣滋味的鲜活注脚。
粉嫂夫妇守着露天摊位,灶火煨煮的不仅是汤粉,更是经年累月的安稳岁月。老李沉默剁骨续汤,粉嫂麻利烫粉浇汤,市井烟火日子在碗勺碰撞声中流淌。食客们贪恋这露天烟火,几日不来便觉“五脏庙空落”。
某日摊子骤逝,巷口唯余油污砖石与老樟树沙响。省城儿子的“出息”终结了热气腾腾的时代,奶茶店与电子乐覆盖旧日痕迹。但滚烫鲜辣滋味早已渗入骨血,化作舌尖无端激起的乡愁——有些味道一旦扎根,便成了故乡的坐标,标记着坚硬城市里曾煨过的柔软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