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作为周朝分封的中原诸侯国,其历史始于郑桓公。郑桓公采纳太史伯建议,迁都洛水以东,奠定郑国根基。他在周幽王时期担任司徒,因施政得民心,但最终死于犬戎之乱。其子郑武公继位后延续国祚,并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为后续权力斗争埋下伏笔。
郑庄公时期,因母亲武姜偏爱弟弟叔段,引发克段权力斗争。郑庄公隐忍后反制,击败叔段,并与母亲立下“黄泉相见”之誓,后通过掘地道化解矛盾。此事被儒家视为孝道典范,但实际反映了早期宗法制度下的伦理冲突。
郑国地理位置关键,周王室东迁洛阳后,郑国一度崛起。然而,其外交长期摇摆于晋楚争霸之间。郑庄公晚年与周桓王交恶,击败周王室联军,标志周室权威衰落。郑国虽短暂强盛,但后续君主如昭公、厉公频繁更迭,内政动荡。
子产执政期间推行仁德治国政策,整顿内政外交,缓和晋楚压力。他主张依法治国,协调贵族矛盾,深受民众爱戴。孔子对其评价甚高,称其继承古贤遗风。
战国时期,郑国因国力衰弱,成为晋、韩等国的争夺对象。最终,郑儒公在位时,韩国攻破郑都,郑国被兼并。司马迁评价郑国兴衰时,强调权势利益结合的脆弱性,并以傅瑕、荀息为例,指出政治联盟的短暂性。郑国世家的终结,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必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