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连锁火锅第一股、四年亏损12亿、关店潮、高端化战略失败、性价比崩塌、消费降级
核心数据
- 财务表现。
累计亏损:2021-2024年累计亏损12.46亿元(2021年2.93亿,2022年3.53亿,2023年1.99亿,2024年4.01亿)。
营收下滑:2024年收入47.55亿元,同比下降19.65%。
股价暴跌:股价从2021年高点26港元跌至0.81港元,市值蒸发超260亿港元 - 门店变动。
闭店规模:2024年净关店141家(主品牌138家,湊湊73家),总门店数降至957家。
翻台率:主品牌翻台率2.5次/天(2023年2.6次),湊湊翻台率1.6次/天(2023年2.0次) - 消费者争议。
投诉量:黑猫平台“畅吃卡”相关投诉超700条,涉及虚假宣传、退卡难等问题。
口碑崩塌: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价格贵”“菜量少”差评占比超60%
事件拆解
1. 辉煌上市期(2014-2018)
- 。模式创新:以“一人一锅”台式小火锅切入市场,2015年门店突破500家,2018年市值近300亿港元
- 。资本助推:2014年港股上市后,年均新增门店超100家,2019年门店达1024家
2. 战略失误期(2019-2021)
- 高端化陷阱:。
2016年推出湊湊火锅(人均150元),2020年疫情下湊湊收入占比超30%,但客单价高于海底捞30%。
2021年湊湊亏损9309万元,被迫关闭15家门店 - 成本失控:。
原材料成本占比从38%升至45%,租金成本年均增长8%
3. 崩盘加速期(2022-2024)
- 关店潮爆发:。
2021年关闭229家门店,2024年闭店数达219家,创历史新高。
湊湊首次年度闭店(73家),同店销售额暴跌32% - 自救失败:。
降价策略:2024年套餐价格降至50元以内,但客单价仍高于海底捞(62元 vs 100元)。
畅吃卡争议:售价208元的付费会员卡被指“储值变代金券”,退卡纠纷频发
4. 行业警示期(2025-未来)
- 。现金流危机:短期负债6.73亿元,流动负债18.24亿元,现金仅4.58亿元
- 。战略摇摆:创始人贺光启提出“2025年开95家高利润门店”,但未明确差异化路径
行业启示
1. 战略定力比风口更重要
- 。海底捞对比:2024年关闭300家门店后,通过“社区店+平价套餐”实现翻台率回升至3.5次/天
- 。巴奴案例:坚持“产品主义”,客单价稳定在100元,门店利润率高出行业均值15%
2. 成本控制决定生死线
- 头部品牌实践:蜀大侠自建中央厨房,食材损耗率降至3%;
。
怂火锅私域流量运营,单店月均外卖订单破万单 - 。呷哺教训:数字化投入仅占营收1.2%,远低于行业平均4.5%
3. 消费者心智不可逆
- 。价格敏感度:47.3%消费者将“性价比”作为首要考量,仅12.6%愿为品牌溢价买单
- 。品牌信任崩塌:消费者刘先生直言:“现在吃呷哺,不如去社区小火锅店,人均40元能吃饱还能加菜”
4. 组织能力是最后防线
- 。管理层动荡:2021-2024年,湊湊CEO张振纬离职、CFO赵怡被罢免,创始人贺光启三度掌舵
- 。行业标杆:海底捞“师徒制”培养体系、巴奴“产品经理制”架构,核心团队稳定超5年
关键结论
- 定位迷失是根本原因:。
从“一人食”到“高端化”再到“降价求生”,战略摇摆致品牌认知混乱。
湊湊客单价123.5元(2024年),仍高于海底捞100.9元,但缺乏服务与产品壁垒 - 成本失控加速死亡:。
2024年原材料成本同比上涨12%,租金成本超50元/㎡/天(北京朝阳大悦城) - 行业进入“剩者为王”阶段:。
2024年火锅连锁化率25%,头部品牌通过规模优势清场,中小品牌因供应链薄弱退出 - 破局关键:回归本质:;
产品力:如潮汕牛肉火锅“牛小灶”锁定15元/份鲜切牛肉,复购率42%;
场景力:社区店占比58.5%的程碟衣火锅馆,坪效提升60%。
供应链:澄明食品产业园“单品单厂”模式,虾滑成本降低15%
结语
呷哺呷哺的四年亏损史,本质是一场“规模崇拜”与“价值深耕”的失衡博弈。当消费降级成为长期趋势,餐饮企业唯有在产品创新、成本控制、心智占领三方面建立护城河,才能穿越周期。正如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所言:“火锅的尽头不是高端化,而是回到锅底和食材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