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围绕《黄帝内经·脉解篇》展开,结合阴阳气盛衰规律与人体病症的关系,分述不同经脉对应季节的病理变化。正月太阳经脉因阳气未达平衡、阴气盛而引发头项痛;偏虚为薄则与东寒不足相关,阳气冻解地气导致虚损。
少阳经脉在久月阴气盛时,心邪痛与不可反侧等症状显现,因阴气藏物、阳气不治而致。阳明经脉于五月盛阳遇阴,出现震颤、鼓声不收等症;水气在脏腑则引发胸痛少气,阴气复上导致上喘为水。
太阴经脉对应十一月阴藏,病障与气藏中相关,阴盛上走阳明则致心部病痛;食则呕与厚羽气快然如衰,反映阴气下衰、阳气初动之象。少阴经脉十月阳气伤,腰痛、呕咳上气因阴阳失衡;秋气内夺致目无所见,少气善怒则因阳气不治。
绝阴经脉三月阴邪中聚,表现为颓疝少腹肿,阴胜脉胀不通则腰脊痛不可俯仰。全篇贯穿阴阳相搏热证的分析,强调阳气与阴气盛衰变化对脏腑病症的影响,如耳鸣、头痛、水邪积聚等均与阴阳动态相关,最终归结于顺应自然气机以达健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