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气府论篇第五十九》系统阐述了人体经脉与穴位的分布规律。开篇以“法于阴阳,合于数术”为纲,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与数术对应关系,提出饮食起居的养生原则。
主体部分详细记载各经脉的脉气所发穴位分布及数目:足太阳脉涵盖七十八穴,沿头部至足部分布;足阳明脉涉及六十八穴,覆盖额颅、面部及下肢;督脉气所发二十八穴分布于脊柱中线,从大椎至尾骨共二十一节;冲脉气所发二十二穴则位于腹部中线及两侧。文中明确标注各经脉穴位定位,如“缺盆外骨孔”“夹胃腕各五”等具体解剖位置。
脏腑理论部分指出五脏之术各五、六腑之术各六,体现五脏六腑对应术数的核心思想。末段总结全身经脉穴位总数,强调“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周期相应,并引申至“气从以顺”的养生要义,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以达“终其天年”之效。全篇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阴阳数术经络理论,构建了中医气府学说的完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