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与齐伯探讨人体三百六十五气穴与一年天数对应的规律。齐伯指出,气穴的分布涵盖头部、胸腹、背脊等部位,如“头上五行行五”“中旅两旁各五”,强调气穴是“真之所游行”的关键,与自然周期相应。
孙落作为气穴的延伸,同样对应一年天数,其作用在于调节“盈畏积流”。齐伯解释,盈畏失衡会导致气血凝滞,表现为发热、少气等症状,需通过针刺疏导邪气,以恢复气血运行。
关于西谷的病理机制,齐伯提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西”,西谷是寒邪易侵之处。若积寒流射于关节,可引发筋肉萎缩、骨髓消损,甚至“外破大菌”,需重视寒邪对肉分间隙的影响。
最后,齐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指出“气从以顺,各从其谕”的治疗原则,需结合气穴、孙落的分布与病理特点,通过针刺调和阴阳,疏导邪气,使气血通畅,达到“终其天年”的养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