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第二次婚姻详情成为其人生重要转折。他与宗室联姻时,虽对方家族因政治斗争衰落,但李白仍被其贵族身份吸引。这段入赘婚姻形式中,宗家未要求李白追求仕途,反而因共同的道教信仰形成精神共鸣,李白甚至陪同妻子拜访道教大师李腾空并创作相关诗歌。
在家庭层面,李白始终面临家庭团聚困境。他在山东的子女平阳、薄琴和波黎长期与生母生活,李白通过《祭东鲁二质子》等思乡诗歌作品流露对子女的牵挂。但受入赘婚姻形式限制,他无法将子女接至河南团聚。史料显示,长子薄琴未能继承父亲文采,最终选择盐厂务工的平凡人生轨迹。
李白的游荡诗人生活与家庭矛盾始终并存。尽管与宗室存在真挚情感,但阶级差异导致其婚姻存在身份差异问题。宗家保留原有家庭结构,李白需遵循家族规矩,这也成为他频繁远游的诱因。在漂泊中,李白将对自由的追求融入诗歌创作,形成独特的浪漫主义底色,而其子女命运与婚姻选择则折射出唐代社会阶层流动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