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与家国情怀
丘逢甲生于台湾苗栗,自幼受爱国思想熏陶,十三岁考取台湾最年轻秀才,获“东宁才子”称号。目睹清廷腐败后辞官返台,在鸿文书院推行新式教育,主张军事训练与实用学科,强调“教育救国理念”,为日后抗日积蓄力量。
抗日保台与军事抗争
甲午战争后,丘逢甲组织“客家抗倭义军动员”,联合少数民族猎手成立抗日武装。马关条约割台始末引发全岛悲愤,他刺血上书要求废约,并参与建立“台湾民主国永清年号”。在新竹抗日伏击战中,义军以游击战术重创日军,但因寡不敌众被迫“台湾义军内渡潮汕”。临别写下“丘逢甲离台血泪诗”,留下“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的悲叹。
内渡后的教育实践
丘逢甲在广东创办“潮州同文新式学堂”,引入物理、化学及军事训练课程,强调“学习日语为抗倭”。他编纂爱国教材,在振平师范传习所培养教师,要求课堂悬挂标注台湾的中国地图,将“教育救国理念”贯穿始终。
精神遗产与历史影响
丘逢甲去世后,其创办的学堂成为抗日人才摇篮,学生投身北伐与黄花岗起义。1945年“台湾光复抗日纪念”期间,民众传诵其诗作,告慰这位“抗日保台义军将领”。其墓向南遥望台湾,诗作与事迹成为两岸共同历史记忆,印证“文脉不断,国祚不亡”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