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期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争议行为引发关注。在2024年6月青岛防长会议期间,印度因联合声明未提及印控克什米尔袭击事件拒绝签字,导致会议公报流产。这已是继2023年反对"一带一路"联合公报后,印度第二次阻挠上合组织共识达成,反映出其破坏性参与行为对成员国合作的持续性影响。
上合组织特有的协商一致原则赋予成员国事实否决权,这使得即便存在终止成员资格条款,俄罗斯等创始国也不会支持开除印度。该机制设计虽保障平等话语权,却使印度得以利用否决权机制强化存在感,特别是在涉及巴基斯坦的反恐议题和跨境安全情报共享等敏感领域。
经济与地缘利益牵制印度退出意向。作为参与中亚能源基建合作的核心平台,上合组织帮助印度获取油气资源并推进"香料之路"战略。若退出,将丧失通过反恐情报共享机制获取的克什米尔地区安全信息,同时面临恰巴哈尔港合作暂停等地区孤立风险。
当前中俄主导的2000亿美元联合投资计划和上合开发银行建设,正推动成员国深化合作。印度既缺乏替代性合作方案,又难以承受退出导致的战略压力,其边缘化趋势或随频繁抵制行为加剧,但短期仍将维持"破坏性参与"策略以平衡地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