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在北京东方学会宣读的论文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主题,提出传统中国式人性的本质在于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支柱。作者强调,“中国人的精神”并非仅指外在性格特征,而是内在的、跨越地域差异的精神统一体,并指出当代社会正面临传统人性向“现代中国人”转变的挑战。
论文将中国式人性的核心特质概括为“温顺”,认为这种温顺并非软弱,而是源于“同情心”与“非推理的人类智慧”的结合。通过对比被驯化动物与野生动物的差异,作者提出中国人的温顺性格是精神层面的情感产物,表现为对道德缺陷的包容性和对外界刺激的克制力。
进一步分析指出,中国人的“同情心”根植于“精神生活的深层影响”,即一种近乎完全依赖情感与灵魂的生活方式。这种“人性永爱的情感基础”使中国人能够忽视物质环境的不足,专注于内在情感联结。但作者也承认,这种精神生活可能导致对现实需求的过度忽略。
最后,论文对比了传统“中国式人性的独特性”与“现代中国人的人性转变”,认为前者正逐渐被后者取代。作者呼吁在传统人性消失前,重新审视其核心价值,尤其是“动物野性的消减表现”所反映的文化特质,以理解中国人与西方民族的根本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