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立秋后要补气了,秋天里的补气第一名,每天2次,气足了,脾好肺也好

所属专辑: 艾灸治病108招
主播: 冯名雨
最近更新: 14小时前时长: 07:39
艾灸治病108招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秋季补气方法

# 脾虚调理穴位按摩

# 肺气虚补养技巧

# 足三里穴通淤作用

# 太白穴补气效果

# 脾胃湿浊淤堵症状

# 足三里艾灸时间

# 脾肺气血运行调理

# 舌苔厚腻湿浊表现

# 脾肺虚补母原则

立秋后补气的重要性
立秋后需重视补气,以应对秋季肺气易虚的特点。此时若出现乏力、舌苔厚腻、腹胀等症状,多因脾胃湿浊淤堵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盲目补气易加重不适,需遵循“先通后补”的原则。
通淤关键穴位: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外侧凹陷下三寸,属胃经核心穴位,能疏通脾胃湿浊淤堵。建议晨间7-9点(胃经活跃时段)艾灸或按摩此穴,促进气血流动,缓解舌苔厚腻、腹胀等问题。初期可能出现肠鸣、排气增多,此为淤堵松动的正常反应。
补气核心穴位:太白穴
太白穴在足大趾后方高骨附近,属脾经原穴,可增强脾肺功能。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机运行,刺激太白穴可提升脾的“加工”能力,间接补益肺气。按摩时搓揉脚内侧至发热,或配合艾草精油,能改善脾虚肺弱导致的气虚症状。
通补结合与秋季养生
足三里穴通淤、太白穴补气,两者结合符合秋季“收”的养生节奏。脾为肺之母,通过“虚则补其母”原则强化脾功能,可预防秋季感冒、咳嗽等肺系疾病。日常坚持穴位调理,有助于脾肺气血运行顺畅,增强抵抗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