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伐怨欲的内涵与评价
孔子弟子原宪提出“克伐怨欲不行”的修身标准,认为克制好胜(克)、自矜(伐)、愤恨(怨)、贪欲(欲)四种私欲,即可称为“为人”。孔子对此评价“可以为难矣”,强调这种克制虽难,但仅停留在“不行”层面,尚未达到“天理浑然”的自然境界。
克己求人与天理的关系
注疏进一步阐释,真正的修身需通过“克己求人方法”,即拔除私欲病根而非仅抑制其表。若仅“治情使不行”,私欲仍潜藏于心,未能复归“天理浑然境界”。唯有彻底克除私欲,恢复天理本然,方能实现根本性修身。
治情与克己的区别
文中辨析“治情克制方法”与“克己求人”的差异:前者是外在约束,后者是内在净化。仅依赖外在约束,无法触及“病根拔除关键”,易使私欲反复;而克己则是从根源上消除私欲,使天理自然流露。
学者的实践意义
学者需明晰两者区别,重视“克己求人方法”的实践。通过内省与天理复归,达到私欲不留、天理本然的状态,从而避免仅表面治情的疏漏,实现修身的彻底性与持久性。